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校英语立体化通识教育论文一、通识教育及英语立体化课堂概述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理论该教育也称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强调学习者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美国学者帕卡德在19世纪初倡导大学应设公共课时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这一概念并强调其特征是培养宽基础、文理兼通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专注于一个领域而是要综合全面的认知和掌握各个相关领域的知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形成专业方向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人才培养"机械化或工具化"的趋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于本科人才的需求已从专业层面向应用层面扩展培养"专业+方向"的高级应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迫在眉睫。英语立体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底以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它主张教学主体(学生)、教学客体(语言)和教学环境(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三要素密切结合和相互照应形成一个系统从而发挥出"1+1>2"或"1+1+1>3"的整体效应。二、通识教育视域下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我国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高等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和人文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拓展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以语言为工具广泛地接受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因此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有以下必要性:1.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一味注重词汇积累、语法训练和应试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语言文化的本质。调查问卷表明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仅占14.8%而对英语兴趣一般或不感兴趣的学生则占43%。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和课堂教学氛围的松弛继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2.高校英语课堂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问题其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和渠道。但是仅仅依赖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为学生提供足够语言实践机会的。因此亟需可以立足于学习者并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3.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培养人不能仅仅是使之成为某种技能人员或者谋生者还应该依其能力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培养模式比专才教育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并弥补了专才教育的弊病。此外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较严重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宽广知识面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懂得为人处世和享受生活的高素质社会公民的人才目标来看有必要加强文化修养类课程教学。三、应对措施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养即首先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满足、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尊严等立体化课堂的构建也应着眼于以上内容。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应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英语教学内容。调整英语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当学生大一入学时任课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英语水平摸底测试参考测试结果和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为四组:优秀、较好、一般和较差。之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配备相应的教材或课外指定教材设置一个学生能够达到又稍高的学习目标并在期中和期末安排相应的考试。这样每个学生既有了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学习又不会因为基础差、目标高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更脚踏实地的学习。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自主化。当前的高校教学学生不能选择课程而是学校决定课程。有些课程学生并不喜欢而喜欢的又不一定开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缺乏英语学习的天赋而是认为所学的科目没有趣味太过枯燥。一位好老师一门优秀的课程设置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因此英语授课老师可以大胆创新让学生试听并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喜欢的老师提高学习积极性。3.课堂结构立体化。课堂结构立体化的目的是拓展英语教学的空间使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①参与人物立体化:课堂活动参与者的"三维"是学生、教师、篇章中的人物。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将打破传统的师生线性平面通过访谈、表演、辩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师生对话交流等形式让篇章中的人物鲜活地走进课堂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可以更具体地掌握语言知识实践语言能力和了解洞察文化;②教学环境立体化:作为一个整体的外语教学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