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市奉贤中学宋林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第二条明确指出: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应当明确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景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方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人格。本文结合笔者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的途径旨在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一、在概念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满足于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培养。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概念的教学一般通过创设情景再抽象为数学模型继而严格定义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并补充说明线面垂直、平行以及直线在平面内情况所成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学生似乎明确了线面角概念但好动脑筋的学生总想知道这么多的线线角偏偏为何选这个角?除了这个“最小角”还有没有更合适的角可以定义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明确引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需要解决必要性、合理性和唯一性。学生既然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呢?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时机学生也容易踏上探究“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概念形成”之“路”。二、在建立定理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如在建立正弦定理过程中课本上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论即将等式中等号分开的式子都除以除以得到即。作为教材这样编写无可非议。但作为教学设计者站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角度考虑可以设置一些探究的情景。如先让学生用三角板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考察每一条边的边长与它所对的角的正弦值比的情况并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填入预先准备好的表格内通过数据学生能够得出初步的结论:。再让学生尝试、探究如何去证明正弦定理。这样设计既确保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尝试体验的过程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三、在推导公式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公式是用字母和符号表达的命题是定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在公式的教学中往往注重公式的形式似乎这是前人的成果后人只要理解、证明并会用就行了。其实一个公式的发现往往伴随着前人的付出和汗水。诚然我们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再去仿效前人。如基本不等式(其中a、b)的推导。虽然我们用演绎的方法可以轻松地推导这个不等式。即因为所以从而(其中a、b)。不禁要问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我们是否搭建一个平台增加一些推导公式的探究味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呢?不妨可以这样去设计教学:给出关于a和b的若干组数据让学生动手计算从中发现规律得出不等式(其中a、b)。教师再顺水推舟激励学生去证明这个不等式。公式的记忆和运用固然重要但获得这样探究的经历比什么都重要。又如在三角比诱导公式教学中如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不失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很好的途径。首先提出如何求的值?有学生利用计算器容易得出又有学生在角的终边上取一点P使得|OP|=1。则可得点P的坐标。利用任意角的三角比定义可求得。教师接着问的值与你所知道的哪一个三角比值相等?有学生提出与的值相等即也有学生提出与的值相等即。教师追问:角与以及角与之间的数量有何关系?三角比之间又有何关系?学生得出:和紧接着问:对于任意角我们可以猜想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得出和。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如何去证明这些结论?教师这样的引导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积极参与都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许多书本上要学习的结论甚至得到书本上没有而有实用价值的一些结论。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用已有知识去探求未知的内容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学过了平面向量以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用向量表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即用向量和表示。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得出这个向量表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或使用这个面积公式重要在于学生有了探究全新知识的体验。四、在正题错解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作一番探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生掌握了基本不等式以及了解了基本不等式后要求解决如下问题:求的最小值。学生一般有如下几种错误解法。错解一:所以y的最小值是12;错解二:所以y的最小值是;错解三:当且仅当即时y的最小值是。出现一题多错解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没有理解。于是要求学生对上述错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必须具备“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探究的意识。当然我们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