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整合初中名著阅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接触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的途径等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关键词】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名著推介【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1-0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今名著中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独到的语言魅力名著中蕴藏着中学生所需要的所有精神食粮。但是我们通过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大多无暇顾及即使偶尔的空闲也被日益繁荣的网络和纷杂的文化市场所迷惑少数徜徉于名著中的学生也因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事倍功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在“附录”的第二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特意列出了诸多中外文学名著。很显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畅游成为当务之急。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接触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立足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文化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格及审美素养让名著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食粮。一准备阶段:主要解决阅读动机的问题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读名著第一统一认识激发兴趣。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做?那就得通过语文教学来落实而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就是阅读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其阅读的兴趣指导其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其阅读的能力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阅读奠基。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通过阅读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其个性特长提升其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其未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强研究以研促读。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学科组在研究中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拟定了“三层六级”的初中生名著阅读素养目标体系即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从初一到初三各个学年六个学期的具体可操作的阅读目标。我们结合《教育部新课标规定的系列丛书》结合课本中所涉及的外国名著本着“兴趣、自主、提高”的原则通过教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阅读书目:初一年级:《西游记》《繁星・春水》《童年》《三字经》《朝花夕拾》;初二年级:《骆驼祥子》《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家姓》《论语》;初三年级:《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千字文》《格列佛游记》。第三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宣传发动要求学生必须备好必读名著。二具体实施第一名著推介。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部名著名著离他们太遥远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根本不知道名著为何物他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观看风景的游客如果不引领他们欣赏远外壮美的景色他们就有可能把目光投向脚下的万丈深渊。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告诉他们《三国演义》是多么的气势恢宏单是开篇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令多少英雄豪杰感慨悲叹;《红楼梦》又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单是一个林妹妹就让多少才子佳人伤心落泪希望通过我们耐心的讲解之后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名著。第二开设阅读欣赏课。许多同学被文化快餐、卡通漫画所诱惑他们习惯于走马观花习惯于不求甚解即使是阅读正儿八经的书也只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如此阅读也只是发现了葡萄架而不能真正尝到葡萄的味儿于是我们有必要做一些简单的赏析指导。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法定”的阅读欣赏课。(1)学生按老师要求或根据学校统一要求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书籍。(2)阅读欣赏课以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作品为主老师进行“欣赏”指导。养成学生边读书边记录、边批注的习惯。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提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当堂组织研讨。(3)初一、初二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