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摘要:在建构主义视角下从数学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三个方面剖析中学数学教学提出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四个步骤目前大多数学校里的教学程序是:复习(介绍性地)、讲解新课、课堂练习(个别).这种方法往往不能向学生提供使用高认知水平技能的场所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1]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从哲学上看乃是一种认识论.它是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在教育学领域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本文尝试用建构主义的眼光看数学阐述什么是数学知识、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以求找到探索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1、建构主义概述1.1产生和发展早在20世纪50~60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在皮亚杰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986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0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的分组会上冯・格拉斯菲尔德等发表了题为“合成单位及构成它们的运算”的研究报告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正是支持这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建构主义.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3]1.2建构主义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认为人的认知本质是认知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说认知结构)能动地建构起对客体的认识。[4]其主要观点有:(1)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来主动建构的;(2)有目的的活动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3)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1]1.3极端建构主义一部分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数学知识依个人的主观认识而定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是不能检验的也不必要检验。这就会导向“不可知论”。实际上经过人们反复实践的检验现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真理(包括数学真理)确实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人的能动性反映在对客观真理的发现、整理、抽象和系统化。[1]2、建构主义观点下的数学2.1什么是数学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活动那么每个建构者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不同每个人建构的知识体系就不同.因此数学知识并非绝对真理即不是现实世界的纯粹客观的反映。数学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并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直至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5]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对数学知识猜测、质疑、检验和批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接纳教师的话是金口玉言教材是金科玉律。例如有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在很多书上出现过目的就是测试学生是否具有质疑能力:一艘船上装有大象和小象共80头其中小象35头问船长多少岁?这本是没法解的但学生基本上都是80-35=45岁也就是学生见数算数从不质疑相信老师给的总是对的.如果学生有质疑的习惯有对知识正确的态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了。[5]2.2如何学习数学[6](1)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2)学习活动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是将新的学习对象纳入(整合)到主体已有的认知框架(认知结构)之中“顺应”则是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学习对象.它们都是新的学习活动与己有的认知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动的建构活动。(3)学习是社会性的共同建构活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文化继承行为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认识活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辨证统一。认识的主体并非各个单独的个人而是由各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