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突破知识梳理·温故串知重温教材夯实基础(2)常见类型(连线)(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的动物。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2.决定因素:。3.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受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不断减少。考点突破·悟法提能核心归纳重点突破(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见附表【典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走出误区误区1误认为性别比例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点拨:性别比例是雄性和雌性个体数量比性别的比例涉及的是出生率如蜜蜂群体有繁殖能力的雌性只有蜂王这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而不会导致蜜蜂的死亡。误区2误认为增长率下降种群的年龄组成即为衰退型点拨: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大于0种群的数量就增长因此增长率下降但不到零时种群的数量是增长的。误区3误认为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计算出的数值要小于实际值【跟踪演练1】(2014·安徽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考点二解读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1)“J”型曲线(2)“S”型曲线其增长速率变化为2.“K”值的变动及应用(1)K值及其变动示意图(2)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K值不断降低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3)应用【典例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乙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对害虫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走出误区误区1误认为环境容纳量是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点拨: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误区2误认为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是一回事儿点拨:(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即: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如图乙所示。由此可见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呈“钟形”曲线)。误区3误认为捕鱼应在K/2时进行且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点拨:捕鱼需要保证鱼资源的持续发展故应使捕捞后的数量维持在K/2K时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跟踪演练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能力培养·深度过关活化思维夺取高分信息获取与解读第二十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