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3960314A(43)申请公布日2022.01.21(21)申请号202111200919.1(22)申请日2021.10.15(71)申请人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地址102206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国际信息产业基地高新四街8号申请人山东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72)发明人万宇平马玉华王兆芹李晓芳赵杨李天伟(51)Int.Cl.G01N33/577(2006.01)G01N33/531(2006.01)B01D15/38(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一种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包括偶联有玉米赤霉醇单克隆抗体的固相载体、装载其的塑料管及保存液,所述玉米赤霉醇单克隆抗体是以玉米赤霉醇半抗原‑载体蛋白偶联物作为免疫原制备获得,所述玉米赤霉醇半抗原是以玉米赤霉酮为起始原料,在L‑羟脯氨酸盐的催化下,与三甲基氰硅烷反应得到氰醇化合物,再对氰基进行水解反应得到的。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异性强,可快速提取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玉米赤霉醇残留。CN113960314ACN113960314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包括偶联有玉米赤霉醇单克隆抗体的固相载体、装载其的塑料管及保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赤霉醇单克隆抗体是以玉米赤霉醇半抗原‑载体蛋白偶联物作为免疫原制备获得;所述玉米赤霉醇半抗原是以玉米赤霉酮为起始原料,在L‑羟脯氨酸盐的催化下,与三甲基氰硅烷反应得到氰醇化合物,再对氰基进行水解反应得到的,其分子结构式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载体为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4B。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蛋白为牛血清白蛋白。4.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固相载体活化:将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4B用1mmol/LHCl溶液浸泡30min,3000~8000r/min离心2~10min分离固相载体,再用0.1mol/LpH9.0的CB缓冲液洗涤固相载体3~5次,5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固相载体;2)抗体偶联:向步骤1)活化的固相载体中加入玉米赤霉醇单克隆抗体,再加入0.1mol/LpH9.0的CB缓冲液,37℃条件下150r/min震荡反应1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偶联物,用0.1mol/LpH8.3的NaHCO3缓冲液洗涤偶联物3~5次;3)抗体封闭:向步骤2)的偶联物中加入0.1mol/LpH8.0的含0.5mol/LNaCl的Tris‑HCl溶液,4℃过夜或者37℃、150r/min反应2h封闭未结合位点;反应结束后,用0.1mol/LpH4.0的含0.5mol/LNaCl的醋酸钠溶液与0.1mol/LpH8.0的含0.5mol/LNaCl的Tris‑HCl溶液交替洗涤3~5次,最后用0.1mol/LpH8.0的含0.5mol/LNaCl的Tris‑HCl溶液复溶;4)装柱:按每支1mL抗体‑固相载体偶联物进行装柱,加保存液,4~8℃保存。5.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用途为提取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玉米赤霉醇残留。2CN113960314A说明书1/5页一种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免疫亲和层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赤霉醇免疫亲和柱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背景技术[0002]玉米赤霉醇又名“右环十四酮酚”,商品名为“畜大壮”,是一种效果理想的皮埋增重剂,能提高畜禽饲料的转化率和酮体瘦肉率。但研究表明,玉米赤霉醇对哺乳动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特别是生殖方面危害。虽然玉米赤霉醇在体内大部分会被代谢掉,但仍有一部分会残留在埋置部位,而且通过食物链食用含有玉米赤霉醇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后,导致消费者促性腺激素水平的降低、内分泌失调、生长发育障碍以及影响人体第二性征发育等不良影响,还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1998年,欧盟禁止将玉米赤霉醇等激素类药物应用于畜禽养殖;2002年,我国农业部公告第235号明确规定玉米赤霉醇禁止用于所有动物,所有动物食品中不得检出。由于玉米赤霉醇作为畜禽增重剂效果好、经济效益高,仍被非法使用。[0003]目前对动物源食品中玉米赤霉醇残留的主要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及其联合各种检测器如紫外(UV)、荧光(FL)、质谱(MS)等。进行痕量检测时要尽可能地降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