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方法摘要: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实施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计划结合同济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文从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国际视野等方面就如何适应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的需要进行了介绍。关键词:卓越计划;测绘工程;培养体系;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济大学于1932年成立高等测量系专业办学历史已经超过84年2012年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正式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构建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体系过程中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以递进式高水平课程群为课堂教学链以规模化实习基地、教学实验平台和创新研发基地等为创新实践链以高频次参加国内测绘技能比赛、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竞赛等为交流合作链的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1构建培养体系的理念遵循宽口径、大专业、多方向、强适应的原则和厚基础、宽知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结合同济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科优势为依托以3S技术为主线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稳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根据这一理念确定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国家未来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面与卫星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经过工程师业务的基本训练能胜任国家基础测绘、运载工具导航、城市和工程建设测绘、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遥感技术应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及地球动力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和资源与环境研究等领域的生产、设计、开发、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领导意识、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在构建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体系时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并处理好以下关系:1)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2)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3)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4)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5)在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兼顾个人拓展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6)在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上树立本科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2构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理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硕士学位的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1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杰出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全国首批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以及其他人才计划支持10余人次全职外籍教授1名。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出国学习、进修和合作科研的经历70%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缘背景9名教师通过国家考试成为全国注册测绘师从而构建了一支适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的师资队伍。学校和学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①明确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要求;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和教学基本建设的需要;③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④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投入机制;⑤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⑥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⑧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⑨加强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