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计算型选择题解题技巧计算型选择题解题技巧1、若向100mL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3.36L测得形成的溶液中Cl-离子和Br-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75mol/LB1.5mol/LC2mol/LD0.3mol/L解析:因为Fe2+的还原性强于Br-离子的还原性所以Cl2先氧化Fe2+再氧化Br-2Fe2++Cl2=2Fe3++2Cl-Fe2+氧化完时Br-:Cl-=2:1只能在氧化一部分Br-则最后溶液中只有漾离子为Fe3+阴离子为Br-和Cl-且物质的量相等都为0.3mol。根据电荷守恒有:nFe×3=0.3×2nFe=0.2mol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答案为C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和Mg3N2将燃烧后的产物溶解在60mL2mol/L的盐酸中再用20mL0.5mol/LNaOH溶液中和多余的盐酸。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碱把氨全布蒸出用稀硫酸吸收稀硫酸增重0.17克。则镁带的质量为()A0.2克B1.2克C2.4克D1.8克解析:MgMgOMg2N3MgCl2NaClNH4ClNH3根据氯原子和电荷守衡:2×n(Mg2+)+n(NH4+)+n(Na+)=n(Cl-)2×n(Mg2+)++20×10-3×0.5=60×10-3×2n(Mg2+)=0.05(mol)m(Mg)=24×0.05=1.2(g)答案为B3、9.8克Fe、Mg混和物溶解在一定量的某浓度的硝酸中当金属完全溶解后收集到0.2mol的NO气体(假定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可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质量为()A18克B20克C22克D24克解析:MgFeMg2+Fe3+Mg(OH)2Fe(OH)3可生成氢氧化物的质量即金属的质量和氢氧根离子的质量的和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即Fe、Mg所失电子的量又为氮所得电子的量HNO3NO生成NO0.2molHNO3共得电子0.6mol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即为0.6molm(氢氧化物)=9.8+0.6×17=20(g)答案为B4、有Na2CO3、NaHCO3、CaO和NaOH组成的混合物27.2克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Ca2+CO32-HCO3-均转化为沉淀将容器内的水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物质共29克原混合物中Na2CO3的物质的量为()A0.5molB0.15molC0.2molD0.1mol解析:Na2CO3NaHCO3CaONaOHCaCO3NaOH27.2克29克根据起始物质可写总的方程式为:①CaO+Na2CO3+H2O=CaCO3+2NaOH②CaO+NaHCO3=CaCO3+NaOH分析以上27.9克增重到29克是因为①中有水参与反应才使质量增加CaO+Na2CO3+H2O=CaCO3+2NaOH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18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0.11.8答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