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烧伤休克期液体(yètǐ)复苏对烧伤休克(xiūkè)期补液(量)的认识烧伤后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增强大量血浆成份(chéngfèn)外渗血细胞的破坏极易发生(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特点:◇有效循环容量减少(jiǎnshǎo)(慢性、持续)◇心室舒张期充盈压降低◇心排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器官功能障碍。上述病理过程一般持续48h伤后48h常称“休克期”。(大面积>48h中、小面积<48h)补充循环血量有效液体复苏是烧伤后抗休克治疗最重要的基本(jīběn)措施。休克期补液的基本(jīběn)原则:评价:TBSA<50%的伤员可平稳度过休克期大面积伤员输液量明显(míngxiǎn)不足--超低补液面积越大不足越明显。TBSA>50%伤员大多因补液量不足死于休克及与休克有关的并发症。1958年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TBSA82%三度23)创造了奇迹。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休克(xiūkè)期补液量在Evans公式的基础上改良--不设上限胶:晶=1:1。此后世界上出现的诸多输液公式皆不设上限为成功抢救TBSA>50%的伤员奠定基础。总结(zǒngjié)、统计600例无呼吸道烧伤或其他并发症平稳度过休克期伤员的补液情况后1965年提出国内第一个胶、晶型补液公式。内容(nèiróng):●伤后第二个24h◇胶、晶体:第一个24h输入的胶、晶体量1/2(平稳度过的实际需要量不是公式预算量)。◇生理需要量:同上。◇提出血容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即:主要指标(zhǐbiāo):神志、尿量、P和R、末梢循环。参考指标:BP、CVP、Hct、电解质和生化。实践证明:●传统的复苏补液方法能使多数烧伤病人度过休克期。●直接因休克死亡的病人数大量减少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jīchǔ)。●是烧伤治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之一也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传统复苏输液的主导思想:低限过渡--保守。担心输液过量诱发肺、脑水肿和心衰。●临床发现85%伤员是在“代偿性休克”状态下度过休克期遗有稳性低灌流损害和酸中毒。●高动力(dònglì)复苏伤员的DO2、VO2、CI、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优于对照组。●应用有创监测行高动力复苏科学、可行。反对者认为:休克补液的基本目的是纠正(jiūzhèng)组织缺血、缺氧。“超高动力复苏”补液势必导致组织大量积液增宽氧的弥散距离降低细胞的氧利用度。不但达不到抗休克目的反而加重组织缺氧和脏器功能障碍。支持者提供的报告提示:良好疗效未能重复前瞻性对比研究未显示优越性输液量多组织(zǔzhī)水肿创面加深感染加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反而增高特别是“腹腔间隙综合征”明显增多。80-90年代304医院应用Swan-Ganz导管和CO2张力计监测、指导休克期补液后发现:传统公式输液量太小不能满足灌流需要尿量30-50ml/h太少需提高至80-100100100ml/h。现行补液方法可使伤员度过休克期但是在“代偿性休克”状态下度过遗有隐性低灌流、缺血缺氧性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烧伤(shāoshāng)面积大、深度多、并吸入性损伤的伤员更甚需要改良。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将达血流动力学正常(zhèngcháng)时实际需要晶、胶、水量统计、回归。1995年提出新的输液公式:伤后第一个24h:晶、胶体各:0.9ml/kg/1%BSA晶:胶=1:1水份(shuǐfèn):5%GS3000-3500ml。由于大面积烧伤后渗出速率最快时段是伤后0.5-2h要求:◇伤后立即快速、充分扩容◇0.5-1h内‘静注’液体1500-3000ml◇3-4h内输入计划量的30%◇8h内输入计划量的60%。伤后第二个24h:晶、胶体(jiāotǐ)各:0.7ml/kg/1%BSA晶:胶=1:1水份:5%GS3000ml。认为复苏满意的指标(zhǐbiāo)是:第一个24h总入量达2.6-3.0ml/kg/1%BSA意识清楚不烦燥口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