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情境性教学设计.docx
13****1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相关资料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情境性教学设计.docx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情境性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我们常听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两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从历史或现实中另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请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并转发到朋友圈。任务一:分享资料,了解孟子及所处的时代活动:1.简介“孟子”2.简介《孟子》3.简介写作背景预设: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案主备人:王玉红课题孟子二章教学案序号授课时间200年月日课型新授教与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弄懂词义、句义。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3、背诵全文。“先学后教”设计(学生自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思路、方法手段)1、自学内容:朗读课文,解释词语,弄懂句意。2、教学思路:学生自读自己释词,弄懂句意教师点拨反复朗读全文背诵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环节及内容自主: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懂句意。综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虚词。拓展:想想以前学过的骈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1作品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寡助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x
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曲《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剧烈旳战国中期,在孔子旳“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旳“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旳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但是儒家旳主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旳散文专集。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