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四生命活动(huódòng)的调节和免疫乐明海(两个课件)常考知识点:(1)生长素的发现、生理作用及应用;(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3)常见动物激素及其生理作用;(4)兴奋的传导;(5)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6)水和无机盐、血糖及其体温的调节;(7)免疫;(8)微生物代谢的调节。难点:(1)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2)神经调节中的兴奋传导机制;(3)糖尿病的成因;水、无机盐的平衡调节;(4)体液免疫和细胞(xìbāo)免疫的过程及其之间的关系。知识(zhīshi)网络1植物(zhíwù)的向性运动任务一:复习生长素的发现史(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第二轮复习用书专题(zhuāntí)透析P41)(1).科学家:达尔文、温特、郭葛(2).实验处理方法、现象(3).实验结论科学(kēxué)的思维过程:2、生长素的运输(yùnshū)生长素具有极性传导的特性: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传导而不能倒转过来(guò〃lái)传导(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3、植物(zhíwù)向光性分析4.生长素作用(zuòyòng)特点:二重性重力(zhònglì)作用以下几张(14~20)植物激素幻灯教学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任意选择(xuǎnzé)可以删除二、生长素的产生(chǎnshēng)、分布和运输三、生长素的作用(zuòyòng)和作用(zuòyòng)机理生长素作用(zuòyòng)机理分析:⑴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的两重性这一现象与其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是个最好(zuìhǎo)例证)甚至杀死植物。归纳植物激素(jīsù)概念、特点、种类、动植物激素(jīsù)的区别:激素(一)调节(tiáojié)的基本形式(二)体液(tǐyè)调节激素(jīsù)的概念和特征高等动物几种重要(zhòngyào)的激素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下丘脑位于脑的腹面大脑之后。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它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营养摄取(shèqǔ)、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腺体类别人体内(tǐnèi)的主要内分泌腺激素名称激素名称激素(jīsù)与酶的比较: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能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hánliàng)增加了。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协同(xiétóng)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jiékànɡ)作用除激素外CO2、H+、乳酸和K+等也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进行(jìnxíng)调节。指人和动物体通过(tōngguò)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神经元2、反射(fǎnshè)的类型:(1)反射(fǎnshè)、反射(fǎnshè)弧4、兴奋的传导(chuándǎo)(回归课本):神经纤维传导(chuándǎo)的一般特征⑵在细胞间的传递(回归(huíguī)课本):⑵在细胞间的传递(chuándì)(回归课本):突触传递(chuándì)的特点5、高级(gāojí)神经中枢的调节这部分内容不深化掌握课本知识即可(45-48)(2)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sǔnshāng)将失去相应的功能(2)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sǔnshāng)将失去相应的功能。(2)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将失去(shīqù)相应的功能。1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shēnglǐ)基础(2).神经(shénjīng)调节与行为问题思考:下列关于(guānyú)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是()A.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产生得多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协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C.动物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比较长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短D.蜜蜂采蜜是动物的本能行为它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构成完成这些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问题思考(sīkǎo):止痛药(如“度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