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礼治秩序》《无讼》教学设计 一、设计缘由 课程标准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表述有:“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关于学术著作的阅读,课程标准表述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相对于文学作品,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往往是一个阐述得比较充分的学术体系。整本书阅读区别于单篇阅读的特点在于一个“整”字,整本书阅读,文字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要求学生具有宏阔的整体把握能力。 教材阅读指导建议:阅读的“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各篇文章,可以先读篇章标题,预测推想;再读各段,筛选重要的概念或语句,了解各段内容;最后关照全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要关注概念提取的对象“典型的现象”,及“形成结论的过程”。 《礼治秩序》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靠传统维持社会关系;《无讼》先指出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然后指出维持个人权利的司法下乡遇到的尴尬,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两章共同论述了乡土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及原因。 二、学习目的 通过对比“法治”“人治”和“礼治”,理解乡土社会社会秩序的特征以及维护社会秩序依凭的手段。 三、预习任务 阅读《礼治秩序》《无讼》两章,区别人治、法治与礼治三个概念。 四、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在《后汉书·循吏传》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叫蒋均的人,与弟争夺财产,闹到府衙,相互控告。太守许荆对之叹曰:“吾荷国家重任,而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乃顾使吏上书陈状,乞诣廷尉。(可投屏幕)明明是管辖的地方发生了诉讼案件,为什么太守许荆要自己前往廷尉府接受审问、处罚?兄弟两个最后会如何处理出财产纠纷这件事?这则故事跟这节课的阅读人物《礼治秩序》《无讼》有关系,我们尝试在这两章寻找线索。 任务一:完成预习任务,明确“法治”“人治”和“礼治”三个概念的区别,着重理解“礼治”的内涵。 明确:见预习表格。 设计目的:区别三个重要概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特别是对“礼治”内涵的条理化梳理,是理解维护乡土社会社会关系的关键。提取文本的重要信息,也是阅读理论著作的阅读素养要求,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应该没有问题。 任务二:作者为什么说“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请尝试举例说明,可以使用原文中的例子,建议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例子。 明确:“乡下人”聚集的乡土社会是以礼治来维护社会秩序,而维护礼治的理想手段又是教化,特别是道德教化,那些做事不符合教化的人,当然不被受传统熏陶的乡土社会的大众所接纳。但是,司法下乡,法律讲求保障个人的权利,乡土社会的人可能行事违反了传统,但是并没有违法,因此,法律不会判他有罪,所以,不被乡土社会接纳的行为被法律允许了。 例子: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作文题材料)(假设该故事发生背景为乡土社会,分析父亲和孩子的行为) 设计目的:司法乡下与乡土社会的“无讼”相矛盾的,司法下乡与文字下乡一样,最初都会在乡土社会遇到阻碍,随着乡土社会出现的社会变动,维护秩序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动。“司法”势必会与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代养成的习惯要矛盾,这种不理解带来的镇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思考和回答该问题,也是引导学生养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及其社会秩序的变迁。 任务三:阅读下列文言文段,重点理解画横线句子,结合这两章的阅读内容,尝试评价王伽的做法和隋文帝诏书的内容。 王伽,河间章武人也。开皇末,为齐州行参军,初无足称。后被州使送流囚李参等七十余人诣京师。时制,流人并枷锁传送。伽行次荥阳,哀其辛苦,悉呼而谓之曰:“卿辈既犯国刑,亏损名教,身婴缧绁,此其职也。今复重劳援卒,民独不愧于心哉!”参等辞谢。伽曰:“汝等虽犯宪法,枷锁亦大辛苦。吾欲与汝等脱去,行至京师总集,能不违期不?”皆拜谢曰:“必不敢违。”伽于是悉脱其枷,停援卒,与期曰:“某日当至京师,如致前却,吾当为汝受死。”舍之而去。流人感悦,依期而至,一无离叛。上闻而惊异之,召见与语,称善久之。 于是悉召流人,并令携负妻子俱入,赐宴于殿庭而赦之。乃下诏曰“凡在有生,含灵禀性,咸知好恶,并识是非。若临以至诚,明加劝导,则俗必从化,人皆迁善。往以海内乱离,德教废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