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历史教学的设疑技巧 “学史使人明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设疑巧问,帮助学生把人类历史的一颗颗明珠串起来,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内化为精神食粮和智慧,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苏格拉底所创立的“产婆术”教学法,把学生喻为大腹便便的“孕妇”,教师就是她的“助产士”,“助产士”的接生工作就好比是教师的引导工作。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行“问题法”,可以很好地起到“助产士”的引导作用。然而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得恰当得力,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绝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一手段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因觉得原文前言部分太长,故如此压缩;另外,有两个设问句在其中,觉得分散了问题,故删去一个,同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上下文更为一致,是否符合原意?) 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了然于胸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先准备的重要。充分准备包含两方面含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课前的认真准备。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大量阅读有关的历史和哲学的书籍,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审视教材吃透教材。课前教师对所提的问题,所问的对象,学生可能如何回答,如何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应拟出提问的提纲,对谈话所需的时间,并给学生能顺利的回答创造哪些条件等,都要做到了然于胸。其中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前提,没有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任何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没有实际意义。因此笔者首先强调这一点,在工作中也始终是这样做的。 掌握难易程度,着意激发思维 提问最忌大而空,细而浅,应把突破口选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上,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让学生钻进教师的“圈套”去寻根问底,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比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中,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新”在哪些方面?(从背景、内容、性质及作用方面分析)(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如何?(4)新、旧三民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5)新三民主义为何会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通过精心设疑,引发学生思维来完成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掌握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在思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设计问题要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如果总是向学生提问时间、 地点、人名、内容等学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时间长了,味同嚼蜡,使人厌倦,课堂就会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味;相反,如果设疑过难,“曲高”而“和寡”,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其积极性。因此,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学生踏上问题之舟,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探索和挖掘,这种探索是有刺激性的,而发现一块金子是妙不可言的。比如,在《鸦片战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英国政府仅仅是为了维护其商业利益吗?(2)如果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是否会发生?为什么?(3)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试结合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经过谈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面这样的问题既可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刺激求知欲望,又可以使教学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课堂余味无穷,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给予思考时间,把握提问时机 问题提出之后,应给学生动脑筋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努力寻找答案。教师应巡回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用铅笔划划、圈圈、点点,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在“困惑”时,教师就要善于做学生的知心人,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使其豁然开朗。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生原来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与新的求知需要发生冲突时,是提问的最佳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是强调在学生处于那种似明白又不明白、想说又不会完整表达的状态时进行“启”与“发”。(最好举个简单例子)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材中重、难点内容。这种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教学精神是完全相符的。 及时分析评价,教会学生提问 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的事,当学生思考探索的思路遇阻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应能对学生的答案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等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分析判断与评介,及时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使他们的思路畅通无阻,不断地向正确目标靠近,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总之,注意到问题的方方面面,才能保证发挥问题的最大效用,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使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除了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外,还应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善于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