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链霉菌ⅠT2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attB位点的分析 摘要 本文对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链霉菌ⅠT2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及其attB位点的分析。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菌株为链霉菌属,编号为ⅠT2。进一步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发现该菌株具有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使用PCR技术扩增attB位点序列,确定ⅠT2菌株具有该位点,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代谢途径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链霉菌;稻瘟病菌;抗菌活性;分离鉴定;attB位点 Abstract ThispaperisolatedandidentifiedanewstrainofStreptomyces,namedⅠT2,whichhasanti-bacterialactivityagainstRiceblastfungus.MorphologicalandmolecularbiologyidentificationconfirmedthatthisstrainbelongstoStreptomyces.Furtherscreeningfoundthatthestrainhasinhibitoryeffectsonriceblastfungus.UsingPCRtechnologytoamplifytheattBsitesequence,itwasdeterminedthattheⅠT2strainhasthissite.Thisprovidesapreliminarybasisforsubsequentgenecloningandmetabolicpathwayresearch. Keywords:Streptomyces,Riceblastfungus,Antibacterialactivity,Identification,attBsite 1.引言 稻瘟病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粮食产量和质量。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在防治稻瘟病上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寻找天然的抗菌物质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链霉菌属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其能够产生各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因此,链霉菌属成为天然抗菌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研究旨在分离筛选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链霉菌菌株,并分析其attB位点序列,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代谢途径研究提供基础。 2.材料和方法 2.1链霉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从土壤中分离链霉菌,按照传统的分离鉴定方法进行,并对形态学进行鉴定。同时,将菌株进行16SrDNA测序,进行分子鉴定。 2.2抗菌活性的筛选 选取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菌株,通过叶片切片抑制法进行抗菌活性的测定。 2.3attB位点的扩增 使用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扩增attB位点序列。PCR反应体系为:10×PCR缓冲液2μL,MgCl21.5mmol/L,dNTPs0.3mmol/L,引物F/R各0.5μL,DNA模板2μL,蒸馏水15.5μL,TaKaRaExTaqG80.2μL,共50μL。反应条件为:预变性5min,94℃2min;(94℃30s,54℃20s,72℃1.5min)*30次;72℃10min;4℃保藏。 3.结果 3.1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够形成菌丝、孢子,表现出链霉菌属的典型形态特征,且16SrDNA序列与其他链霉菌属有97%以上的相似性,被鉴定为链霉菌属菌株,编号为ⅠT2。 3.2抗菌活性的筛选 在采用叶片切片抑制法进行抗菌筛选时,发现ⅠT2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对稻瘟病菌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 3.3attB位点的扩增 使用PCR技术对ⅠT2菌株进行attB位点扩增,可得到了目标段500bp的DNA片段。结果见图1。 图1attB位点PCR结果 4.讨论 本文成功分离并鉴定出能够抑制稻瘟病菌的链霉菌菌株ⅠT2,并通过PCR技术扩增出其attB位点的DNA序列。该结果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代谢途径研究提供基础。 5.结论 本文分离成功抗稻瘟病菌的链霉菌菌株ⅠT2,并扩增出其attB位点的DNA序列,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代谢途径研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世珍,王芳,王静.链霉菌代谢途径调控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08):1204-1213. [2]张云,王元,燕玉新.一株链霉菌菌株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的筛选[J].北京农业,2018(02):17-18. [3]TettelinH,MasignaniV,CieslewiczMJ,etal.GenomeanalysisofmultiplepathogenicisolatesofStreptococcusagalactiae:implicationsforthemicrobial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