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傳播與管理研究第3卷第1期 2003年7月 頁43-67 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 —以NIKE電視廣告為例 林信宏* 《摘要》 以商品行銷而言,電視廣告向來是製造符號消費的利器。電視廣告為求創造商 品認同,經常利用名人或明星為代言者,企圖藉此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形象。消費 行為也因此由過去單純的「物」的佔有或使用,而漸漸轉變為對物品的「象徵價值」 的消費。本研究以NIKE(耐吉)的電視廣告為例,採用深度訪談的方法,探討閱 聽眾如何藉由NIKE的名人代言廣告形塑其對球鞋價值的認同,並藉以省視高度資 本化社會中,符號消費的現象。 關鍵詞:符號消費、名人代言、廣告 *作者畢業於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E-mail:yb8008@seed.net.tw 43 44傳播與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一期 壹、緒論 在這個電子媒體高度普及的時代裡,電視儼然成為最「大眾」的傳播媒介。而 電視廣告夾著其高度的曝光率,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刺激商品銷售的最佳利器。 廣告製作日求精緻,且廣告的「風格」也日趨多元,從只強調商品的功能性而慢慢 轉變成將商品與品味、流行與時尚作結合。在越來越多強調塑造品味消費的廣告策 略中,商品的功能性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藉消費而擁有了商品之後,消費者同時擁 有了什麼「感覺」。 以名人代言的廣告,自然也成了塑造此感覺的重要手段。名人的生活方式或言 行,往往受一般人所嚮往。不論在公眾面前或私人生活領域,藉由大眾傳播媒介的 呈現,名人所象徵的意涵,與商品所強調的符號價值,具有相乘的效果。這種現象 尤其在運動商品與運動名人間的互動中,最容易觀察得到。運動用品名牌大廠NIKE (耐吉),長期以來即善於利用各類運動明星的氣質,為其不同款式或功能的球鞋商 品代言。其廣告中的運動明星,例如VinceCarter,MichaelJordan,AndreAgassi,Tiger Woods等,除了因其超凡的體能或球技而成為運動場上傑出的運動員,更因頻繁的 在NIKE廣告中現身,而不只是球迷崇拜的對象,更成為流行文化商品的「偶像」 (icon)。對於運動名人的崇拜,成為廣告誘發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主要誘因。NIKE 那獨一無二的『』(swoosh)商標,也因為名人的代言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品味 商品象徵。 廣告操弄的不只是一組複雜的訊息,廣告更是一個教人如何消費的訊息;廣告 不只傳播商業訊息,更能影響心理作用,因為廣告潛移默化的力可以使閱聽人改變 人生觀念(Fowles,1996)。因此,商品的形象與符號化,鞏固的不僅是財貨的生產 或累積,更有藉由廣告所建構的理想生活方式。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於試圖藉由一系列的NIKE電視廣告,分析在廣告文本 中,NIKE如何運用名人符號的力量,以型塑商品的象徵;並以訪談的方式,探究 NIKE的主要消費族群──青少年,如何解讀廣告文本中的名人形象,藉以詮釋廣 告文本如何塑造商品文化迷思。總括而言,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於詮釋: 對消費者而言,以名人代言的商品廣告建構了何種意義?而消費的慾望如何在 以名人代言的商品廣告中型構? 44 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以NIKE電視廣告為例45 貳、文獻探討 這是個符號消費的時代,JohnB.Thompson便認為符號的力量在於「運用符號 形式來介入事件過程,透過符號形式的生產與傳遞來影響其他人的行動,並且實際 創造出事件的能力」(Thompson,1995;轉引自Lull著,陳芸芸譯,2002:196)。 商品符號(commoditysign)在日常生活中,承載的不只是商品的物質形式,其 更指涉了商品本身以外的意義,此意義通常在特定脈絡下經由人與符號,以及人與 其他人的互動中。 一、符號社會的消費 布西亞(JeanBaudrillard)在其《物的體系》中提到:「物品必須成為符號,才能 成為被消費的物。」簡單的一句話,闡明了符號消費的特徵。誠如布氏所言,在符 號消費(symbolicconsumption)的時代,符號已成為資本主義消費邏輯的中心。人 們對物品的消費,由單純的物品型式(objectform)到商品型式(commodityform), 再過渡到現今的符號型式(signform)。在前工業時期,單純的物品形式,主要奠基 於物品的理性使用,和效用功能的基本前提上。物品的意義在於滿足人類基本的需 求,也就是物品的使用價值決定了物品存在的意義。此使用價值取決於人類跟自然 環境的經濟關係(Baudrillard,1981)。 到了工業時代,藉由機械的大量生產與複製,物品轉變為「產品」(product), 進入大眾消費市場,透過等值(equivalence)交換的原則──價格,而成為能創造 利潤的商品。商品進入市場,面對其他商品的競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