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沙门氏菌 基于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沙门氏菌 摘要: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症,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开发一种简便、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对于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 引言: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可以引发人类和动物的食源性疾病。尽管许多传统检测方法能够检测沙门氏菌,但它们存在复杂的操作流程、较长的检测时间和较高的经济成本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简单、快速、经济且可靠的检测方法对于沙门氏菌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扩增方法,它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荧光探针,能够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领域。 方法: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转录酶将RNA模板逆转录为互补的DNA模板,然后通过环介导聚合酶的作用,在等温条件下扩增目标序列。具体步骤如下: 1.反转录:将RNA模板与反转录酶、反转录引物和反转录核酸酶抑制剂一起混合,进行反转录反应。该反应中,反转录酶能够将RNA模板逆转录为互补的DNA模板。反转录引物是与目标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用于定向引导逆转录反应。 2.等温扩增:将反转录反应体系加入环介导聚合酶、环介导引物、延伸引物、dNTP和反转录核酸酶抑制剂,进行等温扩增反应。在等温条件下,环介导聚合酶能够识别环介导引物和延伸引物,开始扩增目标序列。延伸引物提供了扩增反应所需的延伸起始位点。 3.结果检测:利用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PCR等方法,可以检测等温扩增反应的结果。沙门氏菌DNA序列的扩增产物可以通过目标序列特异性引物的引导,进行特异性检测和识别。 结果: 使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成功检测到沙门氏菌的存在。实验结果显示,该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约1小时)快速地扩增目标序列,并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此外,该技术还显示出与传统PCR方法相比,不受抑制性物质的影响,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讨论: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核酸扩增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领域。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也适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具有快速、简便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的优势。与传统的PCR方法相比,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流程,因此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结论: 综上所述,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检测沙门氏菌。该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经济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沙门氏菌检测。然而,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以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沙门氏菌感染症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ShuR,etal.DevelopmentandCharacterizationofaReverse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RT-LAMP)TechniquefortheDetectionofIPNVSegmentA.IntJMolSci.2014Jun;15(6):10311–10328. 2.XiongY,etal.Developmentofreverse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forrapiddetectionofHantaanvirus.ArchVirol.2014Feb;159(2):371-377. 3.MoriY,etal.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recentprogressinresearchanddevelopment.JInfectChemother.2013Dec;19(6):404-411. 4.PanY,etal.Developmentandevaluationofareverse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RT-LAMP)assaycoupledwithaportablefluorescencedetectorforrapiddetectionofavianinfluenzavirus.ArchVirol.2016Mar;161(3):55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