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修辞三诉诸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红高粱》译者葛浩文为例 修辞三诉诸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红高粱》译者葛浩文为例 修辞学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修辞三诉以其独具匠心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在文学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而通过修辞三诉的视角来分析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本文以《红高粱》译者葛浩文为例,从修辞三诉诸视域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修辞三诉,即感性诉求、认识诉求和表达诉求。感性诉求是指修辞手法在感情上的吸引力和激发作用,认识诉求是指修辞手法在理解上的作用,表达诉求是指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性质和效果。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在这三个方面上做出选择和权衡,从而影响翻译的效果和品质。下面以《红高粱》翻译中葛浩文的表现为例,从感性诉求、认识诉求和表达诉求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影响。 在感性诉求方面,葛浩文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倾向。比如在翻译《红高粱》中的描写性文字句时,葛浩文采取了大量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来凸显作者的创意和语言风格。比如翻译“高粱树是云南人的象征”,葛浩文采用了“云南人常把一出大戏,小米粒似的人头放在高粱树上,标榜场面之神采”的方式翻译,更凸显了作者融入了民间文化中的想象力和独特性。然而,在这样的修辞手法中,译者的情感和审美趣味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翻译的表现效果,略有影响了原作的文学艺术风格。 在认识诉求方面,葛浩文的翻译中充分展现出了译者对原著深入、多元、全面的理解。在充分体现作者思想和意图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了汉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上即“通顺易读”,又“意境复归”原作的风格特点。比如在翻译九连环这一情节时,葛浩文将原作“白骨箍着白骨,一个字也看不见”翻译成“不见传情,望眼欲穿”的形式,巧妙地将原文中难以保留的“白骨”二字转化成表达情感的词汇,让读者在理解时能够自然地衔接,形成情感共鸣。 在表达诉求方面,葛浩文的翻译中展露出了译者作为修辞家的精湛语言功底。在翻译中,葛浩文采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动词变形、押韵技巧等修辞手法来保持原作语言的独特性和韵律感。比如在翻译《红高粱》中的军营吏,葛浩文将原文中的“垂头丧气、颓丧无助的鬼脾气”译为“颓苏将校、愁闷无助的军营吏”,运用了“苏”字来表现将校在战场上失利后的颓废心态,并借助声音和语态的变化来表达吏人的低沉心情。 综上所述,在翻译《红高粱》中,译者葛浩文的主体性表现在修辞三诉的诸多细节中。他的修辞手法充分体现了翻译人员置身原作中,因个体审美趣味而所偏爱和强调的语言表达方式。虽然译者在主观意识构建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传达情感的手法,但葛浩文的翻译仍较好地遵循修辞手法的规律,维护了原作文学形态的整体风貌和作者的创意思想。因此,修辞三诉视域是一个较好的翻译分析工具,能更好地呈现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