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和应对策略 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 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 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 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 学好第二语言。 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 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 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 历的一个过程。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语言石化现象 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 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 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 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 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 语。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 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 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 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 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 化性等特点。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 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 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徘徊状态, 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 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 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 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 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虽然石化现象经Selinker提出后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不同的学者对 石化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对石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有所不同。例如Lowther认为“石 化现象指一个人的目的语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RodEllis则认为“作为中介语过程 中的一部分,语言石化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产生,因而导致石化了的错误出 现”。SharwoodSmith认为:“石化现象指对语言的大量接触与重复练习不再有任何进展 这一过程”。Han对各种定义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把 石化视为一种在语言系统某些部分发生的过程,一种学习者在有持续的目的语输入、充足 的学习动力和充分的练习机会情况下依然发生的过程。 虽然石化现象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学术界都普遍认同中介语石化现 象是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常见问题。40多年来,不少研究者认真探讨了其形 成原因。探讨得出的各种理论都能对语言学习的某个方面做出解释,但也都有解释不了的 问题。作者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多重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 由于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Selinker提出的,这位语言学家也提出了他自 己认为的原因,分别是以下五点:(1)母语迁移(languge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learning);(4)交际策 略(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communication);(5)目的语过渡概括现象 (overgeneralizationofTLlinguisticmaterial)。其他语言学家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 点,Lenneberge(1967)和Lamendel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