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研究 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研究 摘要: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是指句子中同时具有一个动词和两个宾语的结构。本文旨在对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主要从句法角度和认知角度分析其语言现象和认知过程,以揭示其对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认知,句法,语言理解与产出 引言 英语中的事件类双及物构式是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其独特之处在于一个动词同时搭配两个宾语。该结构在语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影响了语言的理解和产出。因此,研究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复杂性。本文将从句法角度和认知角度对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过程展开研究,以期对该结构的认知特征和语言加工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一、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句法特征 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由一个动词和两个宾语构成,其中一个宾语是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间接宾语。例如:“Igavehimabook.”(我给了他一本书。)中,“gave”是动词,同时搭配了两个宾语,“him”是间接宾语,“abook”是直接宾语。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在句法上具有以下特征: 1.动词后的宾语顺序可变。英语中的事件类双及物构式具有宾语的灵活性,宾语的顺序可以调换。例如:“Igavehimabook.”(我给了他一本书。)和“Igaveabooktohim.”(我给了一本书给他。)两句话意思相同,只是宾语的顺序不同。 2.动词后的宾语之间没有逗号分隔。与一般的并列结构不同,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中的两个宾语之间通常没有逗号分隔,而是直接相连。例如:“Ishowedhimtheway.”(我给他指了路。) 3.可以存在介词短语修饰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中,可以存在介词短语修饰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起到进一步说明或补充的作用。例如:“Igaveabooktohimforhisbirthday.”(我给了他一本书作为他的生日礼物。) 二、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过程 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过程从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语言理解是指接受和理解句子中的信息,而语言产出是指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语言表达。 1.语言理解过程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认知过程可以分为词汇理解和句子结构理解两个方面。词汇理解是指根据上下文和语义关系理解句子中的词语,而句子结构理解是指理解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对于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词汇理解包括对动词和宾语的理解。在理解动词时,需要理解它的词义和搭配情况,同时判断该动词是否能接双宾语。对于宾语来说,需要理解其在句子中的角色和功能,判断其是直接宾语还是间接宾语。 句子结构理解过程中,需要理解两个宾语之间的关系和其与动词的关系。根据宾语顺序的不同,可能需要调整句子结构来解析句子的意义。句子结构理解也涉及到对介词短语的理解,判断其修饰的是直接宾语还是间接宾语。 2.语言产出过程 在语言产出过程中,认知过程包括思维规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思维规划是指根据思维中的观点和信息进行思考和准备,而语言表达是指将思维中的内容转化为语言表达。 对于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语言产出过程,思维规划阶段需要确定句子的主题和事件,选择合适的动词和宾语来表达思想。在选择动词时,需要考虑动词的搭配情况和宾语的角色。在选择宾语时,需要根据句子的信息和需求进行选择。 语言表达阶段需要将思维中的内容转化为语言表达。在句子结构方面,需要根据宾语的顺序和修饰语的要求来调整句子结构。在词汇方面,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义关系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思想。 结论 通过对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中的影响。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词汇理解和句子结构理解是关键。在语言产出过程中,思维规划和语言表达是重要的认知过程。通过进一步研究英语事件类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过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理解,推动语言学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1995).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ChicagoLinguisticSociety,31(2),16-31. 2.Jackendoff,R.(1990).Semanticstructures.MITPress. 3.Levin,B.(1993).Englishverbclassesandalternations:Apreliminaryinvestigati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4.Pinker,S.(1991).Rulesoflanguage.Science,253(5019),53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