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并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解释这种影响。通过对员工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受到员工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真诚领导能够增加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建言行为。 关键词:真诚领导、员工建言行为、自我效能感、调节作用 1.引言 在当今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保持竞争优势。员工的建言行为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了解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理论基础 2.1真诚领导 真诚领导是一种与员工建立互信和共鸣的领导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坦诚相待、真诚对待员工。真诚领导能够增强员工对领导的信任,提高组织内部的合作和沟通,同时也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和动机,进而促进员工建言行为的发生。 2.2员工建言行为 员工建言行为是指员工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主动向组织提供有助于组织改进和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员工建言行为能够提供组织所需的创新和改进的资源,从而促进组织的竞争力。 2.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具有重要影响。在本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内在信心和动力。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研究数据。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共收集到200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4.研究结果 4.1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真诚领导能够促进员工的建言行为。 4.2自我效能感在真诚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在真诚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当员工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5.讨论与管理启示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组织管理者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组织应该重视真诚领导的培养和发展,提高领导者的真诚度和信任度。其次,组织应该通过培训和支持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员工的参与建言行为的意愿和能力。 6.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真诚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真诚领导能够增加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建言行为。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企业提高员工建言行为的有效性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Ahearne,M.,Mathieu,J.,&Rapp,A.(2005).ToEmpowerorNottoEmpowerYourSalesForce?AnEmpiricalExaminationoftheInfluenceofLeadershipEmpoweringBehaviorsonCustomerSatisfactionandPerformance.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90(5),945-955. 2.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Freeman. 3.Dirks,K.T.,&Skarlicki,D.P.(2004).TrustinLeaders:ExistingResearchandEmergingIssues.ResearchinPersonnelandHumanResourcesManagement,23,1-29. 4.Mayer,D.M.,&Gavin,M.B.(2005).TrustinManagementandPerformance:WhoMindstheShopWhiletheEmployeesWatchtheBos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48(5),874-888. 5.Wang,G.,Oh,I.S.,Courtright,S.H.,&Colbert,A.E.(2011).TransformationalLeadershipandPerformanceacrossCriteriaandLevels:AMeta-AnalyticReviewof25YearsofResearch.Group&OrganizationManagement,36(2),22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