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研究 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问题。首先介绍了渐开线直齿轮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随后探讨了啮合冲击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过程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改进渐开线直齿轮的方法,以减小啮合冲击的影响。 关键词:渐开线直齿轮,啮合冲击,数值模拟,实验验证 引言: 渐开线直齿轮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动装置,在机械和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问题常常引起关注,不仅会导致噪音和振动的增加,还可能影响传动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寿命。因此,研究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问题对于改善渐开线直齿轮传动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渐开线直齿轮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 渐开线直齿轮是一种特殊的齿轮结构,其齿廓是由一条渐开线和一条直线组成。与其他类型的齿轮相比,渐开线直齿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齿轮的齿廓与传动轴线之间的矢量夹角始终保持恒定,可以实现平稳的啮合和运动过程。 2.齿轮齿廓的曲率变化较小,从而减小了传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和振动。 3.渐开线直齿轮具有较大的啮合面积,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和扭矩。 啮合冲击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啮合冲击是指在传动过程中,传动齿轮齿面和齿谷相互碰撞和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啮合冲击的产生机理主要涉及以下因素: 1.齿轮齿面的接触形态和载荷分布。传动装置的接触形态和载荷分布直接影响了啮合冲击的产生和传递。 2.齿轮的动力学特性。齿轮的质量、惯性和刚度等动力学特性对于啮合冲击的产生和传递有着重要影响。 3.工作条件和润滑状态。温度、速度和润滑状态等工作条件对于齿轮的摩擦和磨损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啮合冲击的产生和传递。 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 为了对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进行研究,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可以定量地分析啮合冲击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并预测齿轮传动过程中的冲击力和振动情况。同时,实验验证可以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从而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改进渐开线直齿轮的方法: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改进渐开线直齿轮的方法,以减小啮合冲击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齿轮的齿廓设计。通过改变齿廓的参数和曲线形状,可以减小齿轮的曲率变化,从而减小冲击和振动的产生。 2.加强齿轮的制造和加工工艺。采用先进的加工和制造技术可以提高齿轮的精度和质量,减小啮合冲击的影响。 3.优化润滑和冷却系统。合理设计润滑和冷却系统可以提高齿轮的润滑状态和工作温度,从而减小冲击和摩擦的产生。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问题,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对啮合冲击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渐开线直齿轮的齿廓设计、制造和加工工艺以及润滑和冷却系统的优化对于减小啮合冲击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对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冲击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改进渐开线直齿轮的性能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WangYG.StudyontheImpactandVibrationoftheDoubleHelicalGear[J].JournalOfMechanicalStrength,2010,32(3):448-452. [2]WuShu-yi.StudyonMeshingCharacteristicsandVibrationofDouble-Circular-ArcHelicalGearTransmissionSystem[D].HohaiUniversity,2014. [3]YuanXiao-fei.VibrationAnalysisandExperimentalResearchontheGearSystemwithTransmissionError[D].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2013. [4]XuHuizhong.StudyonVibrationandNoiseMechanismandItsControlMethodofDoubleCircularArcGearSystem[D].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2013. [5]WangD.Influenceofmeshingstiffnessfluctuationondynamiccharacteristicsofgearsystem[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10,36(9):10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