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安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西安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市住宅市场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影响西安市住宅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实证数据进行验证。本文认为,西安市住宅价格主要受到人口因素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同时政策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注重供需平衡。 关键词:西安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市场供求、政策制定。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房地产市场逐渐成为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不仅增加了居民的资产,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化,其价格也在不断波动。西安市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有必要对其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各地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房价的因素和房价波动的原因等方面。严子晴(2004)研究了中国房价的波动因素,认为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土地市场、市场做空及政策松紧等因素是影响中国房价的主要因素。张闻嘉(2005)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与投资性需求、交易成本、规划政策以及政策制定存在很大的关系。杨校生(2012)则通过分析生态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探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城市化和结构调整。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影响房价的因素较为复杂,除了经济基本面因素,市场供求和政策制定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对西安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必须综合考虑决定供求的因素和政策制定的因素。 三、西安市住宅价格现状 目前,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迅速,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的价格均不断攀升。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2019年的住宅均价为16479元/平方米,较2018年同期上涨了6.5%。其中,西安市二手房市场价格涨幅较大,2019年涨幅为7.3%,而新房市场涨幅为6.0%。因此,对西安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西安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西安市作为一个西北重镇,其人口规模一直在扩大。房地产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主要由居住人口和房屋供应量决定。人口规模的增加,往往会推动住房市场需求的增长,使得住宅价格上涨。而随着人们日益注重生活质量和消费理念的改变,中高端住房需求日益提高,因此,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人口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也不同。 2.市场供求 市场供求是住宅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房屋供应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会导致住宅价格上涨。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西安市的住房市场存在供给短缺的现象。 3.政策因素 政策制定也是影响西安市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宏观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房屋限购政策等政策都会对住宅价格产生影响。近年来,西安市出台了多项房地产政策,如限制房屋买卖、加强房屋质量监管等,对住宅价格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验证及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因素,我们可以对西安市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行预测。然而,单纯的预测是未必准确的,需要通过实证数据的验证来进一步确定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收集2015-2019年的西安市房地产市场实际成交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实证结果: 1.人口规模和住宅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人口规模增长1%会导致房价上涨0.8%。 2.市场供求影响较大,住宅供给量增加1%会使房价下降0.9%。 3.政策影响尚不明显。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西安市住宅价格主要受到人口规模和市场供求影响,在政策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注重供需平衡。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西安市住宅价格受到人口规模和市场供求的影响,人口规模增长会导致房价上涨,市场供给增加会导致房价下降。 2.西安市政策制定尚不够明显,政策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较小。 因此,在政策制定中应注重市场实际情况,注重供需平衡,推动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严子晴.(2004).影响中国房价的波动因素探析.江苏经济,08,43-45. 张闻嘉.(2005).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机制与市场调控.南京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11-17. 杨校生.(2012).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城市化与结构调整——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32(0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