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摘要。由于对法治教育定位的偏差及受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法治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加大法治教育力度优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飞跃。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径2021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相比中小学国家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总体上要具体但就效果看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与教育力度还远未实现预期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频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关注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一、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调查分析为了解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塔里木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主要途径和方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及对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议。(一)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学法途径多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总体上来说法治意识相对较强。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法律课程的意愿达到82%。统计结果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网络、学校教育、报纸杂志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和学校教学分别占39.9%和35.4%。(二)大学生对高校现有法治教育课程评价偏低但期待较高。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评价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仅是粗略地讲了下法律基础部分有9%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部分只是为了应考划了下重点”更有6%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讲到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这组数据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强化。但同时有55.6%的学生希望加强“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三)大学生对法律选修课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样。调查结果表明81%学生希望通过选修课补充学习法律知识然而目前法律类选修课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需求。许多大学生希望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二、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定位模糊重视程度不够。1987年国家教委规定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但长期以来法治教育仅被认为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属于道德教育没有独立地位。这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时法律基础课程被弱化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制定和发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原本分别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被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内容仅占教材的1/3左右并且课时大幅压缩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完全由原思修教师授课在如此条件下实施法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各高校的法律基础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一同讲授的受教学课时和专业能力限制教师常常对法律基础部分进行压缩只选择个别法律做介绍内容趋于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学法需要。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比较好但是法律基础部分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根本没什么用处。(三)法治教育缺乏专业师资。法律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但课程改革后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是由思修教师兼任仅有少数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本身法律知识就不系统无法深入浅出将法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授课时通常照搬书本而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解答起来就会力不从心。(四)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法治教育通常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法律理论的讲授。实际上法治教育需要较强的实践教学空洞枯燥的理论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中在回答“教师讲授《法律基础》采用了何种方法。”时有39%左右的学生认为讲授缺乏案例与实践。另外有高达68%的学生表达了希望选修法律类选修课的愿望。三、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要大力加强高校法治教育这基本已成共识但如何改革难度不小若要增加专门的法律课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恐难实现。因此笔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