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域下的自译研究——以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为例 引言 近年来,自译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自译是指一个作家在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自己亲自出马进行翻译的过程。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自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美女”,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自译现象十分普遍。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自译现象,探讨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域下的自译研究,以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为例。 一、张爱玲的自译现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多种语言,如汉语、英语和法语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在她的创作中,自译现象十分常见。早在1942年,她在莫斯科期间就曾将自己的小说《爱情的困惑》译成了英语。此后,她又将《十八春》、《倾城之恋》等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自译。在她的自译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色,戒》和《半生缘》。张爱玲不仅是创作的原作者,而且也成为了其作品的译者,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语和法语等其他语言。 二、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域下的自译研究 勒菲弗尔认为一个文本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其中包括语言、作者、读者、文化等等。他提出了改写理论,认为改写是在既有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二次创作,其本质是对于文本中的各种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我们分析自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张爱玲的自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人格的重新构建和一种“新的”语言环境的呈现。她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语或者法语,在语言转变的过程中,将汉语文本中的元素重新组合,重新塑造了原作的形象和性格。此外,自译现象还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改写。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作品的表达和传达。因此,在自译过程中,张爱玲也将原作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改写和重构,使得其作品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和体验。 三、以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为例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在1941年夏季写就的一篇小说,其中讲述了中法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和谐的因素。这篇小说曾在1941年的《文艺报》上连载,后来也被收入了张爱玲的小说集《赵小姐》中。张爱玲在1956年将这篇小说翻译成了英文,并将其命名为《ALengthOfSilk》。这篇小说的英文版,可以说是张爱玲自我“导向”模式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在自译过程中,张爱玲重新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雷威的人物,他是一位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汉语版的小说中,雷威被描写为一个脾气不好的人,性格急躁,容易失控。在英文版中,张爱玲对雷威的性格进行了重新塑造,将其描写成一个比较温和的人物,即一个更“贴近”英美文化和语言环境的人物形象。 此外,在小说的翻译中,张爱玲还重新构建了一些文化元素,从而使得小说得以更好地适应英美文化和语言环境。比如,张爱玲在小说中加入了一些使用英语的情节和对话,这些都是在原作中不存在的。通过这样的改写,张爱玲将原作中的故事情节重新呈现,使之能够更好地传达给其他语言和文化的读者。 结论 通过分析张爱玲的自译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文本中元素的重新组合和改写。在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观点下,自译可以被视为一种新颖的改写方式,这种改写方式又体现了作家对文本及其意义的重新把握和塑造。同时,在张爱玲的自译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和参与。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自译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对于文学研究领域的探讨也会越来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