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对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反思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对此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是我国首次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有关规定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从规定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规定还不全面、具体保护范围显得过窄许多案件中当事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能否得到支持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制要求。因此弥补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逐步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及构成要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指民事主体的人身权遭受不法侵害时对其非财产上损害给予金钱赔偿的法律制度。它是民法中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国的立法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通常只针对自然人的人身权受到侵害的情形即立法上严格限制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而将其与对人身权的特别保护直接联系在一起。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精神损害的概念应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自然人的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特定的身份权)受到侵害;第二由此而造成自然人除财产损失以外的非财产上损害;第三此种非财产上损害不能以金钱来加以计量但可以通过金钱赔偿获得慰籍和心理满足也可以通过纯精神的形式(如赔礼道歉)获得慰籍和心理满足。对这种因人身权遭受侵害所造成的非财产上损害(即精神损害)进行民法救济的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就是本文所称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笔者认为应包括:1、受害人蒙受相当严重的精神痛苦这是精神损害赔偿之事实基础。对轻微精神损害之赔偿请求因“社会人应当承担必要的冲突容忍之理性义务”可不予支持。2、受害人蒙受的精神痛苦与加害人的侵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是精神损害赔偿的理性基础。3、加害人对侵害行为之发生具有重大过失或故意。4、致害行为违反法律或者没有合法的存续依据且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或严重的不道德。二、我国精神损害民事赔偿制度的缺陷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用一种极其不明显的表述有限度、有分寸地规定了一种补偿性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通常认为《民法通则》的该条规定是我国民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标志。尽管该规定比较模糊且容易引发学理界的争论但自《民法通则》生效以来的长久实践无疑已经表明该规定所确立的这种有限度、有分寸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解决我国涉精神损害赔偿案以及保护人们的精神健康等方面还是起到了明显作用的。例如198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被称为我国建国以来第一起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王应发诉作家刘真、《女子文学》、《文论月刊》等被告案以及1992年李谷一诉河南省南阳市《声屏晚报》及该报记者汤生午案等几起著名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便都是在这一时期审理的《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无疑为这些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在《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之外为了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0条又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的后果等情况酌定。”该《解释》成为我国民事司法解释的一大突破。另一方面我们也须看到与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相比我国《民法通则》(包括1993年的上述《解释》)所确立的上述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无疑还是存在重大欠缺的。因为这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主要侧重于对被侵权人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补偿而不具有惩罚性与单纯惩罚性或兼具补偿性和惩罚性的精神赔偿制度相比这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显然难以达到充分保护受害人的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候连最起码的、给予被侵权人一个满意说法的效果都达不到。不仅如此这种赔偿制度显然也难以起到预防纠纷和减少损害以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而“法律规范秩序的目的不在于仅仅将其作为解决纠纷、补偿损失的工具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纷和损害的发生……”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在2021年2月26日第1161次会议上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原则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