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人群疏散模型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人口密集区域的人口逐年增加。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面对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发展的压力,城市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城市人群疏散与应急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火灾、地震、暴恐袭击等,如何迅速且有效地疏散群众,将受灾范围的损失降到最小,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疏散方式往往是依靠人工的引导和管理,但人工疏散存在很多问题,如机体疲劳、恐慌、不合理引导等。因此,开发一种高效、智能、安全、可靠的人群疏散模型,成为城市安全领域的研究方向。 多智能体仿真是一种适用于建模和设计复杂智能系统的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和优化多智能体系统的有效工具。采用多智能体仿真,可以对人群疏散的过程进行模拟和实验分析,揭示人员行为、环境因素和安全管理等因素对人群疏散的影响,提高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的能力。 因此,在多智能体仿真的基础上,对人群疏散模型进行优化研究,成为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基于多智能体仿真技术,对现有的人群疏散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从人员行为、环境因素、疏散策略等方面入手,提高疏散效率和疏散质量,实现人群疏散自动化、智能化和安全化。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意义: 1.研究对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城市安全应急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2.疏散效率的提高。本研究可以从行为模型,环境因素和疏散策略等方面对疏散效率进行优化,提高人群疏散效率和质量。 3.推动多智能体仿真和优化技术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多智能体仿真和优化技术,可以推动这一领域技术的发展,促进多智能体系统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现有的人群疏散模型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模型的优缺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构建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人群疏散模型。基于人员行为、环境因素、疏散策略等因素,构建符合实际场景的模型,并采用多智能体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和实验分析。 3.对疏散模型进行优化。针对现有模型的问题,对人员行为、环境因素和疏散策略等方面进行优化,并评估优化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模型实现和应用。将优化后的疏散模型实现在实际场景中,并得出实验结果,比较与现有模型的差异,并为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疏散积累经验和数据。 本研究采用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通过对人员行为、环境因素和疏散策略等因素进行建模和优化,提高人群疏散的效率和质量。其中,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方法: 1.多智能体系统建模与仿真。 2.人员行为建模和优化。 3.环境因素分析和优化。 4.疏散策略分析和优化。 四、研究预期成果 1.提出优化的人群疏散模型。通过对现有模型的优化,提出符合实际场景的人群疏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验和验证。 2.优化人员行为、环境因素和疏散策略。从多角度入手,优化人员行为、环境因素和疏散策略等因素,提高疏散效率和质量。 3.提高疏散效率和质量。将研究的结果应用到实际场景中,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和质量,向实现人群疏散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目标前进。 五、研究进度和计划 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调研和文献阅读(1个月):对现有人群疏散模型进行调研和文献阅读,总结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2.模型建立和初步优化(3个月):构建符合实际场景的人群疏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初步优化。 3.深化优化和验证(4个月):对模型进行深化优化,并进行模拟和实验验证,评估优化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模型应用和实现(4个月):将优化后的疏散模型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并与现有模型进行比较。 5.论文撰写(2个月):整理和撰写研究成果,准备论文及相关材料。 六、研究难点和风险 本研究在以下方面面临困难和风险: 1.人员行为建模不够准确。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员行为模型可能不够准确,需要经过实验和调整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度。 2.环境因素的不可预见性。受到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疏散过程的影响可能不够可预见,需要在实验中加以考虑和调整。 3.数据的不足。实验所需的数据较为庞大,而实际数据可能不够充足,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如实验室模拟、问卷调查、卫星遥感等)获得数据。 4.技术实现风险。在实现自动化人群疏散模型过程中,技术实现上可能存在风险和问题,需要持续进行调整和更新。 七、参考文献 [1]徐振鑫,天宏飞,朱学球.城市公共安全多智能体仿真系统综述[J].计算机仿真,2012(11). [2]葛春林,王瑞,高红旗等.居民区人口疏散建模与仿真[J].全球智能交通,2017(1). [3]丁晓勇,梁烁,高珊珊等.神经元净输入与人群疏散[J].自动化学报,2010(10). [4]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