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心爱心专心 高中语文多元解读文本的策略 同一文本,因本身的多义性和发展性,也由于阅读者的身份、阅历、学识以及期待视野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如何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发散思维,拓展文本的多重意义。 发散思维就是阅读时围绕文本向四面八方多角度多层面思考,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点,满足于得出一个结论。例如对鲁迅散文《风筝》的解读,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主题:从儿童教育角度理解,旨在批判封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表现了鲁迅可贵的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品质;从亲情的角度看,表现了浓浓的手足之情,这是洋溢着人情美的颂歌;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理解,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拓展文本的多重意义,能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运用联想思维,转换文本的解读意义。 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阅读时应该由古想到今、由外想到中、由文本想到现实生活,从而转化文本的解读意义。这方面钱钟书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典范,他在《读〈伊索寓言〉》中,对一些寓言联想引申,作了新的解释,用以针砭人生。如《蝙蝠和黄鼠狼》,故事说蝙蝠见兽就充作兽,见鸟就充作鸟,从而逃过了两次厄运。故事的教训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然而钱先生联系现实人生,反弹琵琶,发表了一段精彩的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它是又穷又硬的贫民,到了贫民中间,它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这样的解读,对那些在不同的人面前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抬高自己的人进行了讽刺。 三、运用批判思维,大胆质疑。 就是要敢于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出文本和作者的疏漏或不足,包括观点、推理、语言、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大胆质疑,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回忆母亲,深感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但有人却从中读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病:忽视意志、亲情的教育,导致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对人生丧失信心。 当然,我们提倡多元解读,绝不意味着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价值导向而任意解读,而要立足文本、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对文本做出合理的解读。因为尽管对“哈姆雷特”可以解读出“一千个”形象特征,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绝不能是“罗密欧”,对林黛玉的理解可以千差万别,但到底还是林黛玉,绝不能是“薛宝钗”。(赵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