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6915280A(43)申请公布日2017.07.04(21)申请号201710172195.1(22)申请日2017.03.22(71)申请人苏州星诺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15000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科智路1号中新工业坊E2栋厂房(72)发明人叶茂朱锐蔡益民董建江张帅孙凯(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5代理人杨林洁(51)Int.Cl.B60N2/06(2006.01)F16H37/02(2006.01)F16H57/00(2012.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7页(54)发明名称用于汽车座椅调节器的传动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调节器的传动装置,包括丝杆、套设于所述丝杆的蜗轮、驱使蜗轮旋转的蜗杆、分设于蜗轮两端的输出轴承及用以固定承载所述输出轴承的壳体。至少一个所述输出轴承由弹性材料制得且其具有配合支撑所述蜗轮的套筒及自所述套筒径向突伸形成的支撑板;所述蜗轮具有主体部及沿轴向探伸入所述套筒内的连接部,所述传动装置还具有位于主体部与支撑板之间的抵持部,所述抵持部的直径小于主体部的直径;所述支撑板具有沿径向超出所述抵持部且沿轴向与所述主体部呈间隙设置的顶撑部。采用该传动装置,使得所述蜗轮及输出轴承夹紧安装于所述壳体中,能够有效消除装配间隙,降低噪声与振动;并且结构紧凑,减小摩擦阻力。CN106915280ACN10691528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用于汽车座椅调节器的传动装置,包括丝杆、套设于所述丝杆的蜗轮及驱使蜗轮旋转的蜗杆,所述蜗轮具有与丝杆相适配的内螺纹,以使得所述蜗轮旋转时可沿丝杆往复移动,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分设于蜗轮两端的输出轴承及用以固定承载所述输出轴承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输出轴承由弹性材料制得且其具有配合支撑所述蜗轮的套筒及自所述套筒径向突伸形成的支撑板,所述壳体形成有与支撑板相对应的接触面;所述蜗轮具有主体部及沿轴向探伸入所述套筒内的连接部,所述传动装置还具有位于主体部与支撑板之间的抵持部,所述抵持部的直径小于主体部的直径;所述支撑板具有沿径向超出所述抵持部且沿轴向与所述主体部呈间隙设置的顶撑部,所述蜗轮与输出轴承安装至壳体内时,所述顶撑部沿轴向被施以朝向所述主体部的顶压应力,以使得所述蜗轮及输出轴承夹紧安装于所述壳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撑部背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形成有若干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接触面相互作用以产生所述顶压应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撑部呈环状,所述凸块设置为四个且沿周向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凸块的位置相对应的导向凹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形成与顶撑部对应的增厚部,所述增厚部与顶撑部相互作用以产生所述顶压应力。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外缘形成至少一条限位棱。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棱设置为四条且两两相对平行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与输出轴承一体成型,且所述抵持部与支撑板贴合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自所述主体部沿轴向收缩延伸以形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设置为独立于所述输出轴承与蜗轮的环形元件。2CN106915280A说明书1/4页用于汽车座椅调节器的传动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调节器的传动装置。背景技术[0002]传统汽车座椅多采用手动方式实现座椅的前后位置调节,操作不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汽车产品开始采用电动座椅调节装置,以改善用户体验。业内亦已公开有一种汽车座椅调节器,具有丝杆、套设在丝杆上且可往复移动的蜗轮及驱使蜗轮旋转的蜗杆,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蜗轮相对丝杆高速转动及不可避免存在的零件加工误差,上述汽车座椅调节器仍存有振动及噪声较为严重的问题。[0003]中国专利CN101307817B公开一种用于汽车座椅调节器的传动装置,在蜗轮的两端设置支承套筒,其板形支承凸缘具有超出蜗轮直径的突出的区域,且所述支承套筒由弹性材料制得。所述蜗轮装配进入壳体时,所述突出的区域与壳体接触面上的加厚部或张紧环相配合实现轴向预紧,以使得支承套筒被夹紧在壳体的接触面与蜗轮之间,同时消除壳体、支承套筒及蜗轮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间隙,降低噪声与振动。但,上述轴向预紧藉由突伸出蜗轮直径方向的凸出的区域实现,尺寸需求更大;且支承套筒与蜗轮的端面全接触,蜗轮旋转时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