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499175A(43)申请公布日2017.12.22(21)申请号201710986239.4(22)申请日2017.10.20(71)申请人南京泓凯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1215江苏省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柘宁东路368号(72)发明人狄小涛朱华张兴淮王学斌游鹏薛龙(51)Int.Cl.B60L11/18(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正面设有人机操作界面,人机操作界面下侧的本体上设有散热窗,所述本体上端设有顶板,所述本体右侧设有保护箱,保护箱内壁上设有挂板,挂板上放置有充电枪,所述本体内部还设有无线能量传输装置,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在不需要搬运装置时,通过升降液压杆将升降板升起,进而使得滑轮收入本体内部,进而保证了装置放置的平稳性,当需要搬运时,通过升降液压杆带动升降板下降,进而使得滑轮伸出收纳孔,进而将整个装置撑起来,从而方便了装置的搬运,这样就方便了工作人员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实现了汽车的无线充电,从而消除了传统有线充电的弊端,方便了人们生活。CN107499175ACN107499175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正面设有人机操作界面(4),人机操作界面(4)下侧的本体(1)上设有散热窗(17),所述本体(1)上端设有顶板(2),所述本体(1)右侧设有保护箱(5),保护箱(5)内壁上设有挂板(7),挂板(7)上放置有充电枪(6),所述本体(1)内部还设有无线能量传输装置(8),无线能量传输装置(8)包括充电发射器(81)和发射线圈(82),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改进在于:通过车载充电机(9)与充电板(91)连接,充电板(91)安装在充电汽车上,且充电板(91)上安装设有充电发射器(81),充电发射器(81)包括发射线圈(82),所述充电桩体(1)底部的底座(2)内安装设有充电接收器(92),充电接收器(92)接收线圈,所述无线能量传输装置(8)与车载充电机(9)连接,从而充电板(91)上的接收线圈能够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接收充电接收器(81)上发射线圈(82)产生的感应电流,同时充电接收器(92)接收充电发射器(81)发出的信号在车载充电机(9)与无线能量传输装置(8)的传输过程中完成对汽车的无线充电,在充电桩体(1)与电动汽车通过无线能量传输装置(8)连接后能够通过充电枪(6)配合电动汽车上的充电口对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所述本体(1)内部还设有呈水平设置的升降板(10),升降板(10)左上侧和右上侧的本体(1)内壁上设有升降液压杆(14),升降液压杆(14)通过固定块(15)与本体(1)内壁连接固定,升降液压杆(14)的输出与升降板(10)上端连接固定,升降板(10)下端两侧对称设有支腿(11),支腿(11)下端设有滑轮(13),本体(1)底部设有与滑轮(13)相配合的收纳孔(12),在不需要搬运装置时,通过升降液压杆(14)将升降板(10)升起,进而使得滑轮(13)收入本体(1)内部,进而保证了装置放置的平稳性,当需要搬运时,通过升降液压杆(14)带动升降板(10)下降,进而使得滑轮(13)伸出收纳孔(12),进而将整个装置撑起来,从而方便了装置的搬运,这样就方便了工作人员对资源的合理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窗(17)和人机操作界面(4)之间的本体(1)上设有磁卡感应区(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13)为万向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箱(5)正面设有缺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下侧设有方便人们夜间使用的照明灯(3)。2CN107499175A说明书1/3页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移动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背景技术[0002]如今,汽车成为普通生活必需的生活必需品。汽车为人们提供简便快捷的移动性,从而广发普及并占据我们生活的重要地位。但是,现有的内燃发动机汽车的增加,因增加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从而成为严重污染环境的原因。另外,为了解决上述大气和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开展对使用作为清洁燃料的电能的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的研究,并推出应用这些技术的产品。尤其是,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强化环境监管及节约能源的趋势,对环保电动汽车(El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