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701650A(43)申请公布日2018.02.16(21)申请号201711165548.1(22)申请日2017.11.21(71)申请人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地址610000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车城大道8号(72)发明人董学贵黄永富廖玉婷(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8代理人袁英(51)Int.Cl.F16F15/02(2006.01)F16F15/04(2006.01)G01L5/00(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机械减震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震动源通过震动感应板1将震动传导过来并带动减震柱2向下运动,再借由减震板4通过主减震弹簧5、左减震弹簧5-1、右减震弹簧5-2将震动缓冲掉,另一方面由于震动感应板1向下的运动,导致右滚轮9和左滚轮9-1在震动感应板1上滑动,从而抵消掉震动感。运用两种方式减震,使得装置更高效,对减震材料的选取更加多面,最后当震动力达到一定值时,滑轮向左滑动抵在压力传感器3上,当压力超过限定值时,传感器将信号传到警报系统去,形成预警。CN107701650ACN10770165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震动感应板(1)、减震柱(2)、压力传感器(3)、减震板(4),主减震弹簧(5),左减震弹簧(5-1),右减震弹簧(5-2)、固定腔(6)、右固定座(7)、左固定座(7-1)、右连杆(8)、左连杆(8-1)、右滚轮(9)、左滚轮(9-1)、右卡位弹簧(10)、左卡位弹簧(10-1);所述震动感应板(1)在装置顶端,震动感应板(1)下端为减震柱(2),所述减震柱(2)上端与震动感应板(1)固定连接,震动感应板(1)的左侧下端设有一压力传感器(3),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连接于震动感应板(1)上,所述减震柱(2)下端深入固定腔(6)中,所述固定腔(6)置于装置底部且内部有空腔,固定腔(6)上端中部开有通孔,所述减震柱插入该通孔中,减震柱(2)深入固定腔(6)的末端为减震板(4),所述减震板(4)与减震柱(2)固定连接,减震板(4)背离减震柱(2)的另一面连接有3个弹簧分别为主减震弹簧(5)、左减震弹簧(5-1)、右减震弹簧(5-2)、所述主减震弹簧上端与减震板(4)固定连接,主减震弹簧(5)下端固定在固定腔(6)下端内壁上,所述左减震弹簧(5-1)上端与减震板(4)连接且下端固定在固定腔(6)下端内壁上,所述右减震弹簧(5-1)上端与减震板(4)连接且下端固定在固定腔(6)下端内壁上;所述右固定座(7)固定连接在固定腔(6)上部偏右端位置,右固定座(7)上连接有右连杆(8),所述右连杆(8)一端与右固定座(7)连接而另一端连接右滚轮(9),右连杆中部连有右卡位弹簧(10),所述右卡位弹簧(10)一段连接右连杆(8)另一端连接固定腔(6)上端,所述右滚轮(9)上部顶靠在震动感应板(1)的下侧面;所述左固定座(7-1)、左连杆(8-1)、左滚轮(9-1)、左卡位弹簧(10)的安装原理与右端一样且安装位置以减震柱(2)为对称轴与右端的右固定座(7)、右连杆(8)、右滚轮(9)、右卡位弹簧(10)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3)连接外部警报接收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连杆(8)与右固定座(7)之间为枢轴连接,所述左连杆(8-1)与左固定座(7-1)之间为枢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感应板(1)下端通过滑槽与右滚轮(9)和左滚轮(9-1)连接。2CN107701650A说明书1/2页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机械避震领域,特别是一种简易带警报功能的避震装置。背景技术[0002]随着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智能化、机械化,许多机械产品由于其工作强度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都会产生极大的震动,而很多时候在我们无法改变其特性的时候,为了避免这种震动带给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的使用不便,通常都会采取许多减震,防震措施,或者给机器产品内部增加减震器或者减震装置。[0003]现有的对机械设备的防震装置结构复杂,并且减震效果不理想,对机械或产品本身的振动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许多减震手段仅限于弹性避震一方面,或者过度追究避震材料的避震特性,这对材料的要求大大增加,缺乏效率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许多避震装置未在承受最大压力上设置预警系统,导致超过其压力范围的振动源会导致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