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点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甚么”的成绩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样教”的成绩时,首先从先生方面考虑,由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先生,只能由每个先生根据本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次要经过创设必然的成绩情境,使先生在解决成绩中深入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践成绩。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先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求、考虑、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践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点,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践成绩。 2、让先生探求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先生的数学兴味,发展先生的数学思想。 3、培养先生发现成绩、解决成绩的能力和习气,让先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味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讨我们的姓名,谁情愿把本人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先生高声的介绍本人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先生说一说后,出示本人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先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本人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造的最漂亮。(先生动手制造表格) 师巡查指点,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先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成绩,探求新知 1、在解决成绩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甚么数学成绩?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诘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如今又能解决甚么成绩?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样得来的? 预设生(1)经过计算(10+11+16)÷3=12?1 (2)经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袁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12画,这又表示甚么? 预设生(1)表示袁铭璟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程度。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普通程度。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先生小组讨论,教师巡查指点。讨论终了,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两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两头地位。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程度。我们把12叫做袁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本人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查指点,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运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查时搜集的三个先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先生姓名两个字,一先生姓名三个字,一先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甚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先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由于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绝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全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先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甚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比拟,那又可以怎样比呢?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能够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先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样得来的,是甚么意思,有甚么用途? (先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