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 结合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人居环境研究所党支部 一、“立项活动”背景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为城市规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海西战略的逐步推进,福建省提出小城镇改革发展战略,通过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建筑学院党委的具体指导下,人居环境研究所党支部努力发挥专业特色,提出“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宗旨,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建专业的实践平台,发挥党支部的凝聚作用,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主动融入福建省2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建设和“五大战役”。 二、“立项活动”开展过程 1.构建实践平台。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行业的实践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的资质等级,我们根据其特殊性要求与福州大学土木建筑设计院进行协商,探讨了一个双方互赢的实践模式,这个模式的运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的支撑。人居环境研究所党支部每一个党员都表示愿意支持研究所的实践平台建设。这些党员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但是他们仍然会利用休息时间出差、做项目,任劳任怨,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正是这些党员的长期支持使我们的实践平台得以构建和稳定发展。 2.融入海西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研究所党支部充分利用实践平台,结合专业特点,紧抓福建省发展契机,主动融入福建省五大战役中的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新增长区域战役和城市建设战役。先后参与福建省试点小城镇武夷山兴田镇的旧镇区整治与建设规划设计、三明市大田县建设镇城镇街道空间整治与改造方案设计、三明市沙县滨江两岸与中心广场周边建筑立面整治与改造前期工作、福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行政中心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武夷山北城新区策划与城市设计、福州长乐东南IC制造业基地总体发展策划、福州海峡图书馆方案设计服务和泰宁古城核心区风貌保护与再生策略及其规划设计等城乡规划及建筑设计项目。其脚步渗透到福建省的福州市、三明市、漳州市、武夷山市、长乐市等地县市,积极为福建省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为教工及学生参与实践提供机会。随着人居环境研究所党支部实践平台的不断完善与扩大,更多的群众教师及学生也参与到实践中来。党支部在研究所的实践工作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研究所在张鹰所长的带领下,实施项目负责制。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负责不同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特点组织实践参与人员。研究所一直以来采取开放的模式,积极欢迎愿意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的教师和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参与到项目组中来。党支部的实践平台已由原来的全部党员支撑,扩展到目前十余位非研究所教师和共计近百名学生获得实践机会。 同时,支部还将实践平台与教学相结合,利用横向课题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建筑史测绘实习、毕业调研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立项活动”成效 1.实践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支部为巩固实践平台建设,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是做好与福州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协调工作,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和合作方式。第二是加强团队建设,人居环境研究所的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形成和谐的团队环境。第三是与福建省各个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所为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创建了稳定的合作实践平台。 2.党支部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支部实践平台的工作,教师党员都能紧密团结在支部周围,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交流了思想、拉近了感情、斗志昂扬、气氛和谐,支部的凝聚力得到极大加强。党支部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打造一支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团队,支部成员在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个人的深造培训上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取得科技部十二五支撑项目”传统古建聚落规划改造及功能综合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编号:2012BAJ14B05)一项,经费1500万元、2项省厅级科学基金、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佳作奖2项;两名支部成员分别考取武汉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博士。 3.服务地方建设形成品牌效应。已完成的项目成果受到甲方及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正在进行的各类项目也与甲方有着良好的沟通效果,双方合作愉快。基于支部工作的成效,2011年12月泰宁市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动与我研究所联系,并顺利签订了泰宁古城核心区风貌保护与再生策略及其规划设计项目,研究所的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 4.形成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党支部在为地方服务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实践平台,不仅锻炼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形成“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构建了具有学科特点的最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