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整改策略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优秀语文教学方法之一,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和手段,通过朗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提高语言的理解力、发展思维能力及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在日常的听课中发现,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部分老师对朗读不够重视,部分老师虽然重视了朗读,但训练难以到位。这些不重视或不到位现象的存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下面结合自己调查收集的一些资料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学校朗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我抽取自己在学校所听的20堂中、高年段阅读课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调查之一——20堂课朗读时间安排: 完全没有1分钟~ 3分钟3分钟~ 5分钟5分钟~ 10分钟10分钟~ 15分钟15分钟~ 20分钟20分钟以上125822/调查之二——20个班1200位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 1次没有1次2次3次4次5次5次以上612人206人59人21人20人15人27人调查之三——5个班322名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 朗读生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有感情朗读124人205人82人(二)综合调查结果,这样几个现象须引起重视: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调查一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从调查二中清楚地看出三分之二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的质量不高。从调查三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43.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17%,而朗读尚不小困难的比例却有点惊人,竟达39.2%,连课文都读不通,读不顺,谈什么语文素养? 二、整改策略 (一)明确朗读教学的目的。 1、语感培养的必有之路——朗读。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学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朗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2、明确朗读与讲解的区别。我们的不少教师把朗读仅仅看作是讲解课文的准备和理解课文的体现,常常被安排在分析课文的始末,结果许多学生连课文也读不流畅,语感很差,更不用说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了。 3、朗读训练的目标应明确。每次朗读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朗读时有指导,朗读之后应及时评估反馈。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朗读,避免出现有口无心地“念经”现象。这样的朗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一项技能,凡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不能成为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也曾有过一个精辟的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实践的蛋糕就少了,而缺少必要的实践,又如何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必然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理解得更透彻。 1、朗读的绝对时间要保证。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一般一节课总起来读书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 2、每次朗读的时间要留够。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每次的朗读任务。如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又如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熟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3、评议时间也不应省。评议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一句鼓励性的评议既为大家指名了努力的方向,又使群情得以激发,尤其是受表扬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发起无数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当然,需要明确指出的不足,必须挑明、点清,以便“刹住车,堵住道。”这样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三)要给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的机会。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他们的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议已也要因人而评,让学困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为更多的人创造“亮相”的机会。 (四)朗读须与理解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