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飞机滑行,有顶点吗?” 加区六中黎天燕 我们知道备课需要两方面,一是教材,二是学生。前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对学生的学情做预测,确立教学的难点。教材内容是明确的,而课堂上学生的所呈现的状况却是充满变数,而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是备课关键。 在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一节课时,我想在前面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也做了大量的练习,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实际问题列关系式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事,因此我定的重点是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问题可借助二次函数顶点纵坐标解决。难点定为列函数关系式。 为了讲清这个重点内容,我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演示课件: 已知周长为20的长方形,改变一边的长度,另一边当然也会随之改变,面积是否变化呢?我列出长、宽、面积的测量值,学生惊奇地看到面积是由小变大又变小的(这与他们的想象是不同的,但我以为他们小学时已有了这个经验事实,本想是轻描淡写演示过去,重点在后面呢。)。接着,我把一边长的数值作为横坐标,面积值做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随着一边长度的变化,点的轨迹显现出一条抛物线,当点处于最高点时,此时长方形的长、宽相等,面积也是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然后我从长方形面积表达式开始分析,得出面积(y)是一边长(x)的二次函数,且二次项系数为负,其图象必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顶点是它的最高点,顶点的纵坐标是这个函数的最大值,而函数y即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因此长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就是这个值。 经过这样的“引”,学生对我“领”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顺利地跟上了,我心里很为我的设计而得意。接下来,按预先的设计,我安排了两个练习题,一道是已知了解析式,求最大值的,另一道是需要先列出解析式再求最大值的,我认为这是一组有梯度的练习,因为第一题是直接应用,后一题是要遇到他们的“旧伤”的。第一题是这样的:飞机着陆后滑行的距离s(单位:m)与滑行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式是s=60t—1.5t2。飞机着陆后滑行多远才能停下来?而当我把这个题目出示给学生们的时候,反应却是全体的缄口,这是怎么回事?我问了其中一位,他怯怯地说,飞机滑行有顶点吗?啊?!他们是这么想的!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是很重直观形象的,前面的引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契合了他们的这种认知特点,后面的练习让学生茫然是因为我事先没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我在引课环节中再加一个与此类似的例题,可能会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最值问题不仅是“最高”问题,而是数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谁能帮我们架起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桥梁呢?函数图象。我们师生共同画出了s=60t—1.5t2的图象,再联系t和s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它的图象应是这条抛物线的一部分(0≤x≤20),从图象中我们可以看出,顶点的处是最高点,它的纵坐标值就是该函数的最大值,即飞机滑行的最大距离(从着陆到停下来)。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认识二次函数是认识的第一个层次,会单纯地求出顶点的坐标是第二个层次,画出函数图象是第三层次,将图象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是第四层次,我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努力使学生一步步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学情,使预设更有效有针对性,是我们应该比备教材的教学内容更重视的一个问题,否则会事倍功半,因为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忽视了我们的服务对象,一切的努力不都是徒劳的吗?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帮他们答疑解惑,才能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这也正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