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化的研究 社会在不断变革,必然要求教育不断变革。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因为教育目标都要依靠课程来实现。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又是核心。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是否能顺利实施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基于此,对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进行探究,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所以教师也应当完成好角色的转换.问题的分析: 长期以来,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牢牢地禁锢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的课堂里,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往往满足不了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因而教师提供的信息量不仅有限,而且缺乏针对性。所以教师应改变在学生中的主导地位,应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并且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教师应如何完成好角色转换呢?我觉得有首先有必要反思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以便构思新课程观下现代教师角色。 一.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反思 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那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正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己。没错,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的。一是学生学习的只是书本上的内容而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实质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为此,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这就得靠老师在学习中的引导。每一项学习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型,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原型,然后总结出所要的知识;也可以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学不再是单独地课堂上的教学,在的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从枯燥地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以前所谈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还只是理论而己,真正做到又能有几?面对着21世纪的挑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十年来,随着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的,而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已被科学证明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通常会有以下几个特征: 1..唯知识论 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或者唯一目的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较多关注的是知识性的要求,也有些课能够关注能力的培养。至于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虽然在教案中也有反映,但在教学中却并未摆下其应有的位置。 2.唯教材论 大多数教师把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作为备课的中心任务,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学法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段的抽象对象来认识,研究重点着力于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的出发点是教材,教学过程严格遵循教材的逻辑,教学程序已经锁定于教师心目中,非常清晰地写在教案上。 3.唯教案论 理想的教和学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学生能按教案设计作回答,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理想的答案,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往往扮演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教案剧”的“主角”,少数学习好的主要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观众”。 正是因为教师扮演了上述角色使课堂教学搞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启迪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更不可能全面实现学科的教学要求。 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先研究的问题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