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主渠道。教师恰当有效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平时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在遵循课堂提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原则策略 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顾名思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的问题。精彩的、有效的提问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把握不准 问题过浅,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有时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无处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当然不能一下子说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设计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3、问题设计枯燥,缺乏引力 某青年教师在共同探索、归纳出两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后,进一步给出了以下练习:“说出下列各算式的结果:3×7,(-3)×(-7),(-3)×7,7×(-3)”在学生得出结果后,进入下一环节。 师: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 生1:结果。 师(加重语气):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 生1(声音变弱):结果。 师:结果中除了符号还有什么? 生2:符号弄掉以后的数。 师:符号弄掉以后是什么? 生2:绝对值。 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对学生缺乏引力,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我们知道,一个有理数有两部分组成,符号和绝对值。如果教学中能让学生先明白这一点,那么这里的提问不用这么冗长,学生也不会茫然不解。如可先问:“以上结果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再问“绝对值分别是多少?”“与原来两个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可谓水到渠成,不慌不忙。 4、提问后没能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思考时间不充足也会使大部分学生无法有效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影响其长远发展。 数学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教学中,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提条件交待给学生,然后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考,刨根问底,直到得出结论。这样就把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连到一起,经过教师适当的启发诱导,师生共同向一个方向思考,一起去探索、去模拟、去证明、去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兴趣性原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尽量用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 适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两度”。(1)、频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难易程度,提问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程度要科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