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概说 高中语文新课程进入实验区以来,激发起了一大批教师的改革热情。大家能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新课程的理念,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实验区的一批学校出现了新的气象。 在这课程改革的实验初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使课程改革能够更加健康平稳、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在五个省(区)经过调研,梳理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这里展开讨论分析。 一、在某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里,学生的负担比过去重了。同时,教师的工作负担也比过去大大增加。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教师要学习课程改革的材料,要熟悉新教材,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设计新的教学思路,等等,工作量有所增加,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有的地方教师一个星期工作六天甚至六天半、七天,这就不能不令人吃惊了。从学生这方面来看,实行课程改革,原是要减轻过重的负担,而如今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始料不及的。我们大家一定要想办法把这负担减下来,不能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要原因还是在于担心考试。过去多年来的高考,它的内容、题型,等等,大家已经比较熟悉。课程改革以后,考什么,怎么考,大家心中无数。因此,学校的应对措施就是加大学习量,加课时、加难度、加内容。教材里的内容有多少教多少,用了新教材还不放心,把老教材也加上去。各个学科都用这个办法,负担免不了大大增加了。 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和社会各方面都十分重视高考,重视升学率,这种状况可以理解,即使要改也不是短时间可能改变的,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所以,要抓紧研究新课程的考试,要尽早地让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老师们了解本学科的高考命题思路,让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心中有数地投入新课程的实验。 另一方面,不管怎么考试,在日常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内容和做法,恰当地把握教学的要求和分量,应当是语文教学的正道,坚守此道应对考试,或许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有些老师出于良好的愿望,一心想要多教给学生一些东西,教科书里的各种选文一概要“精读”,一篇都不肯放松;教科书外的作品,被认为“值得一讲”的也要尽可能搜集进来。这样,教与学的量就大大增加。在语文教学中,一般而言,带学生多读一些课文,多做一些练习,对于提高语文水平是会有好处。然而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候学得多,可能得到也多;但也有时候学得多,得到的反而少了。 在语文学习中,读什么,怎么读,练什么,怎么练,采用不同的做法,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有的做法可能是事半功倍,而有的则可能是事倍功半。那种一味地依靠赶进度、加难度、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措施,在一门学科里获得的效果至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而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则可能是弊大于利。 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资源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开设选修课就遇到很多困难,有的学校图书资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开设各种选修课,学校里没有那么多教室,教师也排不过来。因此有人反映,课程改革使学校之间、学生之间差距拉大了。 我们国家各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别很大,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这是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和千百年来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并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也正是当前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改革来解决问题。我们欣慰地看到,政府正在尽力帮助贫困地区、薄弱学校逐步改善教学条件。当然,我们不可能等到各地学校都具备充裕的资源以后才实行改革,只能鼓励各地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进行课程建设。有的学校课程的开放度可以大一些,有的学校暂时只能少开一些选修课;有的学校可以多利用校内外各种学习条件,开展广泛的学习活动,有的学校可能需要更多地把力量放在教科书上,从语文课来说,在精读、诵读上多下工夫;有的人学语文追求广博丰富,而有的人读书量虽不多却务求精熟,结果可能是这两种人在语文功底上各有所长。语文课程有它最基本的要求和做法,但具体的实施策略又可以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各地学校也认识到,应立足于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尽力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要,争取和其他学校实行资源的互补共享,同时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注意因地制宜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在各自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和逐步改善的过程中,研究自己的特点和潜在的优势,努力发展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 再往远处说,任何时期,在任何国家里,学校与学校之间总是会有差别的。即使若干年后,我们国家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趋于平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没有明显差距,但是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会因为师资特点或其他方面资源的不同而形成各种差别。因此,有差别是必然的,而且社会需要的是有差别的人才,而不是千人一面、统一规格的人才。我们需要正视差别,研究差别,在“差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