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X 以往一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为古诗文课文提供注释,理由之 一是有了注释,教师往往把注释当成翻译的工具和死记硬背的内容, 从而把古诗文教学课上成翻译课或者背诵课,加重了学生负担,弱化 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实际上注释是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看注释,是学习古诗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从第二学段开始增加了“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所以统 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为古诗文课文增加了注释。随着统编教材的 广泛使用,这些教材里的注释成为部分教师眼中的“新事物”,囿于教 学经验不足,这些教师拿到教材后不免困惑:注释有什么编排特点? 如何用好注释实现古诗文教学的增值?为此,笔者梳理了统编教材中 的古诗文注释,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见表1)。 一、编排特点 通过梳理,我们得以窥见统编教材中古诗文注释的编排具有如下 特点: 1.丰富性 纵览统编教材里的注释,主要包括解释疑难字词、解释相关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和介绍诗题等四个方面,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这些注 释是编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的“桥梁”,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阅读 古诗文的障碍,获得诗文思想主旨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提示。 2.准确性 统编教材充分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注释,力求用今天的语言准 确解释古代诗文的字句。例如注释举例③,有些选本将“屠苏”注释为 “割草”,引申出“茅屋”的意思,“入屠苏”就是“进入茅屋、进入寻常百 姓家”。实际上这是望文生义。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载,屠苏 酒共用药八味,是一种药酒。同是宋代诗人的魏了翁写过一首《虞美 人·一年一度屠苏酒》,陆游也写过“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的诗句。这些宋代笔记和诗词都证明“屠苏”是一种酒,“入屠苏”是喝 酒的意思。 3.简明性 统编教材里的注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尽量用通 俗易懂的文字把深奥的古诗文字句意思表达出来,例如注释举例 ③“屠苏”的意思,教材不作烦琐考证,直截了当地解释为一种酒。再 如注释举例⑦,只解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不涉及这句诗所用的互 文修辞手法,不作艰深繁复的注释,简单明了,贴近学生,易于被学 生理解接受。 4.系统性 统编教材里的注释有系统安排,避免了先不注后注、多次重复注 释和前后注释不一致等问题。注释紧跟文本,统一安排在文本的右边 或下边,需要注释的字句都有数字序号标于右上角,与注释形成一一 对应的关系,这样的体例保持了诗文的完整性,特别是古诗的注释没 有破坏古诗的建筑美,便学利教。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中注释呈现出来的特点,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积 累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情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 求,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在202X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修订中小学 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所以,统编教材特别重视古诗文教学,选编了100多首(篇)古 诗文,意在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和创 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注释的作用就是解释和补充古诗文的 内涵和深度,贯彻落实上述国家意志和编者意图。比如注释举例③和 ⑦,传递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古诗的文化内涵。教学中, 笔者设计表格(见表2),抓住文中注释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溯源,了解 宋代春节的民俗文化历史由来。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通过古今 对比、適度拓展等途径,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倡导形成新的节 日习俗,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统编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注释,如:[清明]我国传统节日, 有扫墓、踏青等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 插茱萸的习俗。[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 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教学中借助这些注释揣摩古诗中包含的中国人 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情感样式等,可以为培养有根的 中国人发挥重要作用。 2.利用注释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情感 古诗文记载着古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传达着古人的品格、修养 和抱负。诵读、积累古代诗文,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 激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逐步形成积极 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也是古诗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统编教材中的许多注释就承载着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比如四年级 上册《夏日绝句》的第一条注释“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 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学生读到这条注释肯定会有些疑惑,项 羽明明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自杀了,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