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要 点 摘要:新时期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 要是按照多方面的自然资源共同体为理念,将国土空间及其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 生态系统、人地关系的复合系统作为对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保障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促 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并且通过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的 循环利用。而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项具有一定复杂性和漫 长的工程,既是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补充和落实,同时也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起到 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整治;生态修复 引言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约束性指标,也是影响城市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用 1.1作为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方式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因此,国家在这一方面 建立自然资源部门,承担“两统一,一建立”的主要职责,着力于对不同地区的 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化的治理,有效解决地区对生态空间规划不到位,自然资源利 用率不充足的问题。在具体的规划中提出,要求相关部门建立统一化的国土空间 用途管制体系,抓好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职责,通过空间规划体系进行监督。另外, 自上而下还要对应成立专门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修复部门,促进国土空间的综 合整治和划定。 1.2兼顾安全底线与品质高线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生态修复规划中,先注意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生态修复 的安全底线和品质高线。确保规划的合理实施,确认修复过程中,保护农田的生 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促进城乡空间融入大自然,最终确保人们生活质量 的提升。 2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要点 2.1村庄建设用地 主要是指独立建设用地的整理。零散企业是指在中心城区、镇区和开发区等 重点发展区域范围外,在全域零散分布的独立建设用地。这些零散企业普遍具有 “规模小、分布散、占用资源多、社会贡献低”的特点,它们不仅仅占用了宝贵 的土地资源,挤压了优质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产业转型和高质 量发展。笔者建议,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从产业结构、布局、产业类型 等方面对零散企业进行分类,对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和淘汰类的企业、闲 置低效企业、“散乱污”企业进行腾退,鼓励企业集中进园区,推动传统产业的 转型升级,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2功能分区 在主题功能区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市生态修复、生态安全 屏障、生态支撑和重要生态治理区等分区结果,以县域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综合分 析评价成果为依据,重点是“双评价”与“三区三线”分析、生态系统恢复潜力 和国土综合整治潜力等。以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等为评价划分单元,大区分区 依据地域分异规律、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洪水调蓄等主导功能评 价结果;小区分区依据主要生态问题归纳,利用GIS空间叠加、空间分析和数据 统计等进行综合评价划分生态修复分区方案、提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明确各分 区生态修复的主攻方向、重要功能以及治理目标。据县域空间自然地理格局根本, 可采用二级或者三级分区模式,各级分区划定结果须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 2.3利用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在具体的工作中,根据生态修复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大数据 以及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等先进的知识手段,融合创新的理念,构建生态修复科技 集成体系,形成监测预警—量化评估—实验示范—动态监管的全流程管理模式。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借鉴外省优秀的生态修复经验,并从经验中结合本土化情 况对其进行空间探索,技术手段也要从单一、传统的方面转向多元技术运用,从 根本上加强对生态修复的理论视野,助推绿色发展新格局的构建。 2.4开展基于生命周期的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建设用 地布局 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近年来大规模城市化加速了城镇空间格局、 农业空间格局的重构。而城镇空间复杂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建设用地的碳排 放评估很难落实到精细化的尺度。未来,要进一步细化评价尺度,针对城市内部 不同用地类型、用地单元,结合建筑物资源流和碳排放特征,开展基于生命周期 的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揭示城市不同用地单元开发—建设—生产—废弃等不同 环节的碳排放,精确识别碳排放的来源及构成,全方位监测评估建设用地碳排放, 通过建设用地奖惩制度,推广绿色建筑,制定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标准,引导城 乡产业、居住、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优化布局,形成集约高效、空间 优化的建设用地布局。 2.5构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理念的多层次国土空间碳补偿体系 不同区域自然条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