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 张艳萍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师:以前都是我考同学们,今天我也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来考考我。同学们可以随便说出一个数,我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信吗?(不信)如果同学们有疑问,还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学生说数,教师判断) 师: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绝活?(想)其实老师是抓住“2、5倍数的特征”才练就这一绝活。 二、引导探究新知学习: 1.探索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 生:不能。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 师:那怎么办呢?(同桌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再推广。 师:他的想法真棒!那我们就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 生:(凌乱地回答)是 师:肯定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那如何验证呢?有那么多自然数啊? (同桌讨论) 生: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 师:找怎样的数呢?怎么看一看呢?谁能说得更明白呢? 生: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 师:哦,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 如果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学生在本子上举例) …… 师: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了呢? 生: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在怎样的范围内呢? 生: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 师: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 ……(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了。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 生1:我们先确定了一个范围。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不确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可能研究得完。 生2: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征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 生3: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 师: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 生4:举例。看看有没有反例。 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5或0。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同桌说——全班说)…… 师:那2个倍数特征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也是先确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征。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 师: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反思: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1)引入到位。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以前都是我考同学们,今天我也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来考考我。同学们可以随便说出一个数,我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如果同学们有疑问,还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试一试。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绝活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引导到位。教学5可以看到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不是本节课的唯一目标,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还从数学研究方法这个方面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我们知道,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如果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难。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并进行应用。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确定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这时候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使用呢?还需要研究。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找到1-100内2和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追问学生,“是不是比100大的自然数中,也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我们看到,教师告诉学生是不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没有研究过,所以只是我们的猜想。当教师一点拨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