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预设与生成:课堂更应该关注什么? 陕西省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陈顺理 作为县师训教研中心主要作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我,每学期都要到小学去听听老师们的课。许多老师的课,课前预设的完整而周密,课堂上不仅关注自己的预设,更能关注新生成的问题。然而,也有少数老师一味固守课前的预设,对于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或置之不理,或敷衍搪塞,或信口乱解,就是不能用心关注。 下面就是我在听课中遇到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这是一年级上学期的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几和几”的“4-?”。因为人教版教材将“0”放在“5-?”之后学习,所以本节教学内容“4-?”只有三种:“4-1=?”、“4-2=?”和“4-3=?”。 课堂上,老师在手上放了4支粉笔,让学生取下几支后,先说一个数学问题,再说出算式,然后回答。前两名学生完成了操作学习之后,第三名学生上来要从老师手上取下全部4支粉笔,老师先是一愣再是不让学生全部取下。……如若学生取走4支,教学内容就会变成“4-4=?”这是教师在课前预设时没有预设到的,而且教材是将学“0”安排在这节课之后进行的,于是老师不能让学生将手中的4支粉笔全部取走。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教材和备课预设的教什么,而不是新生成的学生学什么,课堂被教材和课前预设完全控制着。 片段二: 同样是一年级上学期的一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统计》(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3-94页),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正确说出10以内两个不同数值的比多比少。教学中,学生能正确说出4个10以内数谁最多谁最少,进而两数比较时也能说出甲比乙多、多多少;可是,在反向回答乙比甲少、少多少时,学生多数或不知如何回答、或回答错误。老师的做法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重复说说并记住答案。如此,课堂上学生出错时,老师不分析原因只给正确答案的做法不在少数。这说明老师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新情况(备课预设时没料到学生会在这一环节出错)时,没能迅速抓住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实质,没能迅速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因而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是欠科学的。 片段三: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课文,当学完“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强忍大火烧身而纹丝不动,‘我’扭转头去看见战友邱少云被大火吞噬时心如刀绞”之后,一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有问题。为了不让敌人发现,邱少云遵守纪律,纹丝不动,而文中的‘我’为什么敢‘扭转头去’看邱少云呢?”老师稍加思索之后(还算镇定)回答道:“可能是为了突出邱少云的伟大吧?”显然,这个答案很牵强,难逃“敷衍”之责! 片段四: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蛇与庄稼》一课,主要叙述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的事,教育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既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的事理。在结束课文学习之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水田里正大面积遭受虫害,为了保护秧苗,该如何消灭害虫?请同学们想出好办法。” 学生1:“我有办法,发动大家去捉害虫!” 学生2:“害虫太多,需要打农药!” 老师:“打农药?不够环保。同学们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3:“购买一批青蛙!青蛙可以吃害虫,保护秧苗。” 老师:“你的办法太好了!用青蛙消灭害虫,既环保又能保护秧苗!你真聪明!” 学生用“购买青蛙”的办法来解决“大面积秧苗遭受虫害”的问题,恐怕是不切实际的。也许这个办法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也许是课堂上学生新生成的,但无论如何,对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创意的肯定是正确的,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肯定却值得商榷。 在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反思时,我反复追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是弃之不顾、置之不理(如片段一);是不找原因、不加分析(如片段二);是敷衍搪塞、应付了事(如片段三);还是是非不分、一味肯定(如片段四)?显然,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课堂教学永远都是鲜活而生动的,因为课堂教学中会生成新的问题、会遇到偶发事件。教师必须高度关注、慎重对待、有效解决。它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思想、教育技能、知识底蕴的考验,也是对教师课前预设的深度和广度、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生成新问题是件大好事,可以肯定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要倍加呵护!我们决不能被教材和课前预设的教案所控制,只顾教学进度而对新生成的问题置之不理,更不能敷衍搪塞!只要我们适时适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迅速判断学生产生问题的本质和根源,适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新问题”就一定能够成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