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产品定位分析 广告人员在掌握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及分析了产品特征之后,就需要进行广告战略的第一个决策——产品定位。定位战略的基本目的就是在潜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某个概念,李维氏令人想起“牛仔裤”一词,联邦快运是“一夜”,沃尔沃则是“安全”。 产品的定位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产品定位分析就是要着力于分析产品究竟根据哪一种方法进行定位,才有利于消费者心目当中造成心理区隔,占领一定的心理位置。 最初提出定位概念的美国广告专家艾·里斯和杰·特罗特指出,若想为一种产品定位,首先应该弄清楚以下问题:(1)该产品现在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什么位置?(2)我们希望拥有什么位置?(3)如果想树立那个位置,我们必须胜过哪几个竞争对手?我们的营销费用足够吗?用来保持那个位置够吗?在分析这些问题以后就可以为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的方法一般有: ●质量定位。突出表现产品的使用价值,突出产品的质量优势,即产品本质特征上的优势。产品质量主要包括产品的物理、化学、技术性能,使用期限、寿命长短等耐用性,使用安全、技术保障等可靠性和价格低廉、易于维修保养等经济性。如蒙罗计算机的广告词:“它们的寿命将和你的企业一样长。”即是采用质量定位法。 ●价格定位。突出商品的价格特点,一般是就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水平而言。价格定位既可以突出产品的物美价廉,也可以采用声望价格,对名牌产品和高级消费品采用比平均水平高一档的价格方法。如阿尔法电脑公司的广告词:“除了价格,我们的电脑在各方面都是第一流的。”即是宣扬了其物美价廉的价格定位法。 ●观念定位。突出该产品象征某类人物或事情,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某种观念。房地产广告当中经常使用这一定位策略,如“SOHO现代城”、“后现代城”、“世界观”等。 ●特殊利益定位。突出该产品能超越同类产品而给消费者带来某种特殊利益或好处。特殊利益可以是实际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美国运通金卡的一则企业广告,标题为“成就的图腾”,画面是列出一件绣金的古代官员朝服,左下角配有一小段文案,称“古代服图徽所示之官品,惟少数学养精深者得以辨识。金织风所象征之威仪与成就,备受景仰,自是不言而喻”。 ●追随定位。该定位也可以叫做比附定位,就是将该产品与某种知名度高的产品联系起来,利用竞争对手或同类产品的声誉引起消费者对于本产品的关注。比如艾维斯租车行的“我们是第二”,莎碧娜比利时航空公司的“比利时有五个阿姆斯特丹”,宁城老窖的“塞外茅台,宁城老窖”等。 产品定位有很多方法,宜根据实际情况或综合运用,或独创新法,使产品真正进入消费者的心田。现代社会当中,在定位的过程中往往还要付诸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形象定位,从而使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一个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一个品牌却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持久不衰。 案例:香港银行的不同定位 在香港,金融业之兴旺发达,用“银行多于米铺”这句话来形容毫不过分。在这一狭小的市场空间中,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然而各银行使出全身解数,仍然走出了一条运用定位策略的细分市场之路,使香港的金融业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汇丰:定位于分行最多、实力最强、全港最大的银行。这是以自我为中心,实力展示式的诉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拉近与顾客的情感距离,它改变了定位策略。新的定位立足于“患难与共,伴同成长”,旨在与顾客建立同舟共济、共谋发展的亲密朋友关系。 恒生:定位于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态度最佳的银行。通过走性感路线赢得顾客心。突出服务这一卖点,也使它有别于其他银行。 渣打:定位于历史悠久的、安全可靠的英资银行。这一定位树立了渣打银行可信赖的“老大哥”形象,传达了让顾客放心的信息。 中国银行:定位于有强大后盾的中资银行。直接针对有民族情结、信赖中资的目标顾客群。同时暗示它提供更多、更新的服务。 廖创兴:定位于助你创业兴家的银行。以中小工商业者为目标对象,为他们排忧解难,赢得事业的成功。香港中小工商业者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廖创兴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将自身定位为专为这一目标顾客群服务,给予他们在其他大银行和专业银行所不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从而牢牢地占据了这一市场。 渣打银行历史悠久,可谓香港金融界的“大哥大”,采取的是先入为主的定位策略,但它仍然需要重视竞争环境的变化,适时改变定位策略;汇丰银行在强调实力的同时强调感情定位,拉近与顾客的朋友伙伴关系;中国银行则在强调实力的同时,更注重加强民族感情,灌输这样一个概念:中国人应支持中国自己的银行;恒生银行不跟其他银行比拼实力,而是抓住服务的间隙,强调以优质服务占领顾客的心;廖创兴银行虽小却自强,抓住中小工商业者这一空档大做文章,终于得到一片天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个多么饱和、竞争多么激烈的市场,总会有许多空隙,我们只要从不同角度去寻找,总能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