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3798837A(43)申请公布日2021.12.17(21)申请号202111181495.9(22)申请日2021.10.11(71)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地址116024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72)发明人崔瑶周新默阎振铎(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11569代理人李胜强(51)Int.Cl.B23P19/0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及其摩擦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及其摩擦装置,包括以下步骤:初拧,在螺栓与板件之间设置碟簧,按照规划的拧紧顺序依次拧紧所有螺栓,各板件之间均匀贴合;终拧,松开其中一颗螺栓,拧紧到初始位,再拧紧至目标转角,通过控制转角值以控制施加的预紧力的大小,预紧力和转角值均与碟簧的轴向变形量相关,经计算得到预紧力和转角值的关系;对螺栓逐一进行终拧的步骤,完成对所有螺栓的最终拧紧;本发明经计算得到预紧力和转角值的关系,再通过控制转角值控制施加的预紧力的大小,能够精确控制施加螺栓的预紧力大小,从而准确的控制摩擦装置的起滑力大小,达到对摩擦装置精准控制的目的。CN113798837ACN113798837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初拧,在螺栓与板件之间设置碟簧,按照规划的拧紧顺序依次拧紧所有螺栓,各板件之间均匀贴合;终拧,松开其中一颗螺栓,拧紧到初始位,再拧紧至目标转角,通过控制转角值以控制施加的预紧力的大小,所述预紧力和所述转角值均与碟簧的轴向变形量相关,经计算得到所述预紧力和所述转角值的关系;对螺栓逐一进行终拧的步骤,完成对所有螺栓的最终拧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其特征在于:初拧步骤中,规划的拧紧顺序为由螺栓群中央向外或从接头刚度大的部位向约束小的方向逐一拧紧;在对螺栓逐一进行终拧时,按照初拧步骤中所规划的拧紧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其特征在于:初拧步骤中,在拧紧螺栓时利用扳手人力拧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其特征在于:终拧步骤中,在拧向初始位时,直接用手不利用工具拧动螺栓,直到不能拧动为止。5.一种摩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包括摩擦工作部,所述摩擦工作部安装有第一芯板,所述第一芯板装夹在所述盖板之间并通过螺栓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芯板设置有长圆孔,所述盖板对应位置设置有圆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圆孔和所述长圆孔后连接螺母,所述螺栓的头部与所述盖板之间以及所述螺母与另一所述盖板之间均设置有碟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碟簧的外径大于所述螺栓的头部和所述螺母的大小,所述碟簧的内径大于所述螺栓的直径1‑2mm,所述碟簧的厚度、挠度根据实际压平荷载与设计压平荷载的差值调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板的两面分别设置有摩擦材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材料包括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所述第一摩擦材料焊接在所述第一芯板上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芯板一致或较大的长圆孔,所述第二摩擦材料安装在所述第一摩擦材料和所述盖板之间且开设有与所述盖板一致的圆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材料为不锈钢,所述第二摩擦材料为黄铜。10.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二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芯板两面的调节板,所述第二芯板及所述调节板安装在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二芯板与其两面的所述调节板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芯板与其两面的所述摩擦材料的厚度之和。2CN113798837A说明书1/6页一种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及其摩擦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抗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擦装置的螺栓拧紧方法及其摩擦装置。背景技术[0002]传统结构抗震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强度、刚度、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这是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由于人们尚不能准确地估计未来地震灾害作用的强度和特性,按照传统抗震方法设计的结构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结构很可能不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而产生严重破坏或倒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是对结构施加减震装置(系统),由减震装置与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即共同储存和耗散地震能量,以调协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这是积极主动的抗震对策,是抗震对策中的重大突破和发展。[0003]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