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 1.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 (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 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1966年— 1976 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1990年—上 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 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 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 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 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 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 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 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 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 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 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 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 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包括对于港台文学,也不管任何历史 时期的作家作品,以什么样的流派、社团、口号出现的。比如“左翼文学”、比如张爱玲 等 1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通常是以重大的政治事件为重要标示的,这一叙事方式本身,就 意味着政治和文学的等级关系,或主从关系,这并不正常。这就客观地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 过程中的真正问题,这也说明,当代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还没有从紧张和焦虑的状 态中解脱出来。共和国刚成立时,当代文学发生过很多重大的理论讨论,但目的都是文学怎 么样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出于对文学具体问题的兴趣(孟繁华教材) 第一章:1949年—1966年的文学思潮 1.历次文代会评介 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 4.关于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5.“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重点:建国初期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及其主要危害:文学 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丧失或萎缩了创 作个性的作家所提供的封闭的、单一的、贫乏的作品,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生活也必然是 封闭的、单一和贫乏的。人们从“十七年”、“文革”时期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接受一种灌 输式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很少得到审美的享受。特别难以得到在审美中对社会、人、自我的 体验。文学向大众推出一个个“高、大、全”的英雄让人学习、膜拜,却不向大众展示普通 人的尊严和美。文学作品教导读者如何崇拜领袖,热爱阶级兄弟,仇恨阶级敌人,却把人性、 人道主义、人权这些人类共同价值推给了资产阶级文学。本来,提高大众的文学阅读与审美 能力,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多年来的“大众化”。却只讲作家向大众靠拢,而不讲大众 向文化提高,甚至将后者斥为资产阶级“化大众”。作家们“深入生活”已经不再是自己 的个人生活,而是工农大众的生活。可是什么才是深入了的生活,即生活的真实呢?时代要 求作家反映若干亿工农兵的生活真实,可是当他们真的深入到生活中,他们看到的并不尽然 是阳光明媚,当他们把这些生活的真实反映到作品中,就遭到批判,被诘问以“你看到了多 少中国工农”,贯以“歪曲社会现实”的各号,受到批判和压制。文学的交流,本来是人类 在精神领域的对话,但工具化、政治化使这种对话由精神层面退到了政治层面,于是那种带 有个性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在文学阅读世界里一度消失了。80年代以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很 少真实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灵魂所追求的东西},没有经过普遍的思想解放与个性建设的社 会,人不会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作家不在启蒙上先行一步,不能超越这一现实,那么他 2 的作品也自然不会表现出更深一层的人的精神生活。 第二章:1949年—1966年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