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管理莫叶霞指导老师:王符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注重示范、榜样的作用、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允许幼儿合理宣泄并“转移注意等方法来预防和矫治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心理因素矫正方法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因此,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给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孩子情绪低落、恐惧、不肯上幼儿园。这些问题行为不是疾病,但是却给幼儿在学习、与人交流、适应社会等方面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轻者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严重的诱导反社会行为。因此,早期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将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家认为:3-6岁是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心理活动系统奠基时期,因此,对幼儿进行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应从幼儿的心理活动入手。通过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找到存在的原因,才能有效地找到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共同帮助幼儿矫正已出现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也是令很多家长苦恼的事情。有很多家长苦恼自己的孩子在和小朋友游戏的时候好打人,怎么教育都不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因素、家庭影响、教育因素、环境与传媒的因素等。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 (一)、缺乏正确与伙伴交往的方法 荀子曾说:“人之初也,不能无群。”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有与人交往的要求,是一种本能的需要。但是,如果孩子缺乏正确与伙伴交往的经验就容易在与伙伴交往时产生矛盾,容易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造成了幼儿的交往方法的缺乏,主要原因有: 1、.养育方式不正确 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虚高”的自我评价。同时成人过分的关爱、谦让使幼儿形成了类似“我要的东西,你就要给我”的不正确的心理。当与其他伙伴交往时,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不到满足时,或者说,其他的小伙伴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就容易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在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游戏中,欢欢在玩着堆积木,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发现房子的顶部需要一块三角形的屋顶,正巧,不远处的小朋友的房子里刚好有一块。欢欢什么也不说,就从小朋友的房子里拿出了这块三角形积木搭到自己的屋顶上。欢欢认为这块三角形屋顶是我需要的,就抢过来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就为争夺一块三角形积木抢起来了…… 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错误家庭教育的误导。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而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打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过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如有些家长家教粗暴,喜欢采取打骂恐吓的方式,如对孩子说:“你再不乖,就让警察把你抓走!”“你怎么这么笨呀,看人家潼潼多聪明。”等,会在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孩子始终处于惴惴不安状态,与人沟通交往时缺乏自信。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缺乏自信、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