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杨苡《呼啸山庄》译本分析李飞燕丁志斌摘要:外国小说汉译能否再现原作的神韵一直是中国翻译家们所关注的焦点。WutheringHeights一经引入就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翻译潮流。在众多翻译版本中以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最神似原文、广受好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其它翻译理论相比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体验性、语篇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在翻译时译者需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它要求尽量在保留原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能让译入语读者感同身受。因此此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分析杨苡在其译本中是如何将自己与原作者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融为一体的这对于外国小说的汉译和中国小说的外译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呼啸山庄》;杨苡;译本分析一、概述WutheringHeights(1)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广为人知的佳作一经引入就引起了翻译界的注意中译本也层出不穷尤以杨译本最为突出、最为传神但针对译本本身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所以本文基于杨译本的分析是极具必要性的。(2)此外资料查找发现基于杨译本的研究角度大部分都是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出发本文从全新的角度避开了女权主义的角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杨苡的《呼啸山庄》进行了解读。这也是本文的最大亮点之处。近几年来各种理论层出不穷针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研究也随之不断增多但是基于此翻译观视角下的文本研究却很少。大量资料的查阅也只发现了于潘红、姜诚在《语文学刊》上发表的《翻译认知视角下的林徽因〈夜莺与玫瑰〉译本分析》。(3)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解析杨苡的《呼啸山庄》译本详细展现杨译本在翻译认知模式下是如何展现其体验性、语篇性和创造性特点的这对于译本质量要求很高但这却是外国文学作品汉译的必然结果。本文对于今后翻译理论的运用和译文与原文之间如何转译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当今世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地区与地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学作品作为世界各国文化传递的桥梁对于文学作品的互译的传神性和精准性的要求就显得十分的严格。所以此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杨苡的《呼啸山庄》进行了解读这样做不仅能提高译者和读者对认知语言翻译的认识也加强了读者对WutheringHeights的理解将读者带入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故事中进而掀起中国读者对于外国作品阅读的热潮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传统翻译理论十分重视“结果”主要是通过对比原材料文本和译文文本细致剖析译文文本最后总结出一些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和现有的问题但对于翻译的实践操作过程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导致翻译出来的译文与原文不一致继而造成译文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所要展现的含义和韵味。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认为译者主观能动性(即认知活动)在翻译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并指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尽量使译文所展现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与原文保持一致即既重视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又强调译文所要达到的翻译标准——传达原文含义。近些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中国很多学者开始将翻译研究引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特别是王寅在21世纪初发起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理论和观点。他提出翻译是基于实际经验基于认知对象(包含有读者、作者和翻译者)之间的多重交互。在理解原语(包括古代语言)所表达的各种意义的基础上读者和翻译者尽其最大努力用目标语言对它们进行映射、转换并对现实世界和认知进行概括说明使得译文与原文内容基本契合。(1)读者、作者、译者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关联紧密联系的任何一方都脱离不了另外两方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传神度才最高。Lakoff与Johnson(1980)提出的“体验哲学理论”(2)指出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概念、想法和理解等都是来源于他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真实感知和体验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体验、认知等大致相同所以人们的思维具有互通性这也就为不同言语之间的互译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翻译就是建立在一定认知活动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的因此翻译的认知过程是可感知的、可以体念的。认知语言学的译者认为翻译是基于理解语篇的基础上的不是独立的單词或句子。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小说翻译就更应该建立在对全文的整体理解基础上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风格、主旨以及想要展现的寓意等妥善处理文中个别句子和单词的翻译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才不会与原文有出入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因而翻译是建立在对语篇的理解的基础上的。翻译是人们的一种认知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充分体现出来这也使得不同的译者由于生长环境、翻译水平以及理解角度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份材料的翻译会有不同的理解继而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