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依托统编教材,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摘要】若干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群,任务的完成需要 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作支撑。正确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定位与功 能,梳理相关教材资源,整体规划学习主题与学习任务,基于真实的语言 运用情境设计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依托统编教材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 的一般流程。【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语 文实践活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立足思辨 的基本要求,准确筛选并充分挖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学习资源,进而 设计教学方案,完成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严峻 挑战。 一、准确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定位和功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重点指向思维能力的发展,即联想想 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方法,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 批判性等思维品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 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 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 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其中涉及的关键阅读行为有梳理、比较、 推断、质疑、辨析、辨别等;理性表达的态度是“负责任”,理性表达 的水平要求“有条理”“重证据”。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以 下几个方面。 1.基于证据和逻辑做出判断 判断证据的客观化和明确化是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思辨 要求儿童对正在经历的生活场景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逐步建立事物之 间的因果、时空、条件等关系,逐步形成自觉的思考意识。阅读理解过 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用文本信息支持自己的结论,正确理解文本的隐含 信息,基于证据和逻辑做出判断。 2.质疑和反思他人、自己的观点 质疑可以理解为“心有所疑,就正于人”,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够 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求真知的执着精神。质疑的前提是全面掌 握信息,深入理解信息。善于质疑表现为不轻信,不盲从,立足证据和 逻辑追问观点与结论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敢于质疑表现为面 对权威和经典,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语文教师的质疑精神能够引领学 生质疑精神的发展,语文教师对待质疑的适宜态度,能够为学生创造安 全的质疑环境。质疑的对象不仅仅是他人的观点,还有自己的观点,如 此,才能在探究与反思中实现思维的发展。 3.开放的胸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公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 乐于了解并深入理解不同的观点,能够在吸纳他人合理表达的基础上就 存在的疑点提出问题,“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 后果和责任”[2]。包容的态度和担当的精神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关 键表现,即允许存在不同观点,有能力解决出现的问题,敢于承认自身 存在的问题。 4.基于理性思维的理性表达 受到情绪化思维的影响,小学生常常“急于表达”或“羞于表达”。 理性思维要求运用合理的思维方法,展开完整的思维过程以获得高质量 的思维结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理性思维的理性表达通常体现为中心明 确,内容不蔓不枝;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清晰,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二、梳理教材资源,整体规划学习主题与学习任务 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标要求、定位和功能,为准确筛选 教材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 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3],制订“思辨性阅读与表 达”的教学方案。 1.第一学段学习任务设计 针对新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可以 在教材中筛选相关资源并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乌鸦喝水》,设计学习任务“夸夸聪明的乌 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乌鸦喝水办法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 法,进而发散思考“如果身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用什么方法喝到水”, 鼓励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下雨了》,设 计学习任务“小小气象员”,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小动物的表现 与“要下雨了”的联系;延伸到生活中,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小动物在 天气变化时的特殊行为,尝试据此预报天气情况。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要的是葫芦》,设计学习任务“我是智多 星”,启发学生讨论: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葫 芦也没得到?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怎样做就可以收获葫芦?请学生结合 课文内容说明理由。二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