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标背景下:基于任务群的语文六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紧扣单元要素,培养思维能力—— 以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教材解读为例”。我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发现与选择:课标里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 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 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 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对第三学段,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 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 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 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 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美丑。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 过语言文字,触摸思维本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提升语文课程 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思维 能力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辨析与思考:聚焦单元语文要素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回忆往 事”和“依依惜别”两个活动板块,两个板块紧密关联,“回忆往事”板块 的活动唤起了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往事的重现又激发了惜别之情,从 而使学生在开展“依依惜别”板块的活动时有了更深的感情基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是对以前学过 的方法进行巩固运用。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 合运用已学过的这些方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收集、筛选和分类整理资 料。教材用“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的活动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 序、有重点地回忆往事;用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活动及《如何制作成 长纪念册》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筛选、分类和整理小学六 年的成长资料,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练习,发展学生整理资料 与使用资料的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 划书”。教材在此之前组织学生开展过“诗歌朗诵会”“趣味汉字交流会 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制订活动计划,筹备活动,开展活动等 方面己具备一定的经验。策划校园活动,不仅要对策划的主题进行分 析,以寻找最优的方案,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应当作出周密的计划, 教材安排了“举办毕业联欢会”的活动。从临近毕业的生活实际出发, 为学生提供了策划的平台,以进--步培养学生计划、组织、协调和实 施活动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办好毕业联欢会。教材安排了“写一份 策划书”的任务,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行动指引,便于活动的顺 利开展。 三、操作与评价:培养思维品质,让核心素养落地 策略一,质疑解疑,做主动的阅读者。本单元“回忆往事”“依依惜 别”两个板块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不同活动思路:一是把两个板块 看作是各自独立的,按照“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探究——交 流评价”的流程依次完成每个板块的活动任务;二是把这两个板块看 作一个整体,将其中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照上述流程创造性的 开展活动。如学生合作拍摄一部记录小学生活的纪录片,在拍摄过程 中,既有资料的整理,也有活动的策划;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与珍藏, 也是依依惜别之情的一种表达。 策略二,独学互学,做积极的分享者。教师要巧设一个又一个真 实的、有梯度、易操作的实践情境,本单元设计的情境是为毕业季献 礼。这份礼物可以是毕业纪念册、毕业联欢会的策划书、组织毕业联 欢会、一份信或者临别赠言等。活动形式可以是自主探究和伙伴式学 习,强化主动学习,促进交流表达,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比如在讨论“回忆往事”的活动内容,制定阶段活动计划时,要先 让学生明确三个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填写时 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三个活动的顺序,明确 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学生明确三者关系之后,教师让学 生自主浏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阅读材料,了解制作成长纪 念册的步骤,最后引导学生明确在开展前两个活动时,就可以开始“收 集、筛选资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制作成长纪念册做准备,另一 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回忆起更多的往事,更好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的 回忆。 教师要注意当好主持人,让学生积极地分享和交流。首先,教师 应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促进话题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