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团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模式研究摘要:团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大学生却缺乏这方面能力的有效培养。本研究基于人际因素对团队学习的影响,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团队学习,培养大学生团队学习能力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组建团队,选题和设立团队目标,建立领导结构,设立考核标准,以及分阶段评估和反馈指导。关键词:团队学习人际关系团队协作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体系比较推崇的是个体学习,缺失对团体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于团队协作能力的需求很不相适应。尤其是目前大学教育普遍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一个老师同时教授和指导几十名学生。传统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将团队学习引入课程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一、团队、团队学习与人际关系在团队的经典定义中,团队不是独立的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着独特的人际价值观的共同体。在一起工作或学习的群体,即使有共同的目标,也未必能构成团队。团队强调的是在共同目标下的个体间的互动、协作和对团队的贡献。这里面包含着正式的组织化的团队结构,也包含着非正式的人际化的团队结构。早期的团队研究比较强调正式的组织化的团队结构。然而,现实中却往往存在诸多人际心理和行为阻碍团队的有效性,如囚徒困境、自我防御行为、搭便车行为、本位主义等[1]。即使有精心设计的团队任务、成员结构和技术设备,团队也未必能够有效运作。团队学习被认为是解决团队有效性和持久竞争力问题的根本方案之一,其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的交互作用和群体效应,使得团队绩效远高于个体绩效的总和。许多学者将团队学习视作一种成员之间获取知识、分享知识、整合知识和提升知识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表现出一种有助于团队自身调整和不断改进行的持续的反思和行动[3]。团队学习能够提升团队绩效,而人际环境以及团队成员个体对人际环境的认知,尤其是心理安全,是影响团队学习的关键变量[4]。心理安全是指一种深层的,共同的对于团队价值和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尊重和信任的程度[3]。团队成员只有感受到心理安全,才不会担心被为难、歧视或惩罚,才会勇于贡献自己的知识,接受和反思其他成员的质疑和建议。这才使得团队学习成为可能。此外,团队领导者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行为也是影响团队学习的关键变量[5]。从正式的团队结构设计来看,领导者如果熟悉团队成员,就可以根据成员的技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发挥其强项,强化其信心,激发其潜能,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绩效。从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来看,领导者具有一定的专家权威,能够影响团队其他成员的观念和行为。同时,领导者的参与和指导有助于团队内部心理安全的提升;而领导者的疏远和监督,则会增加团队成员的消极情绪。二、大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团队学习的路径大学教学实践中的团队学习,不仅是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且为大容量课程中的团队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实践框架。本研究将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基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学习能力的路径。(一)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组建团队在建立大学生团队时首先应当考虑以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进行组队。大学生团队和企业团队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在于,企业团队的任务和目标先于团队组建而存在,而且团队目标是明晰的、可量化的。大学生团队的共同目标往往是模糊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情感是团队存在的第一原则,它决定着团队的责任感、凝聚力和学习的主动性[6]。尤其是当任务复杂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和心智共享,可以降低人际互动的成本和压力,提高团队学习的效率。与按学号强制分组相比,本研究更建议让学生以人际关系为基础自由组队,给学生以挑战团队成员的空间。这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来说,它能保证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学习的主动性。团队的规模最好保持在4至6人。人数太少,会使分组数量过多,影响教师对团队的指导和学生团队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数太多,会超出大学生的人际控制力,增加团队冲突和搭便车行为等,增加团队学习失败的风险,毕竟他们并没有受过团队学习的培训。对于团队成分,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同质性较高,主要存在性别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本研究的观察发现,男女混合对团队学习的绩效并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学习成绩会有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会完全集中在一个团队,却总会有一个团队集中的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但学习成绩差不代表能力差,当他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会有让人吃惊的表现。而且团队学习的目的是让人的潜力得到更有效的挖掘和发挥,而不是单纯评比个人的学习成绩。因此,本研究认为任课教师需要留意学生的成绩构成,但在组队时不用刻意根据成绩进行团队成员搭配。(二)选题和设立团队目标自由结队之后,必须设置团队目标。尽管大学生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