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_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不仅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也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传统的相对固化的育人机制面临挑战。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下,及时把握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体制的转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简介]苏冰星(1976-),女,四川成都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佛山528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Y01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39-03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逐步过渡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方面上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趋势和要求。这一全新教育模式,不仅改变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传统育人格局,更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视变革带来的困境,通过转型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并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值得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认真思考和科学应对。一、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面临拷问1.传统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工学结合产生冲突。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沿着固定的格式延续至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相对陈旧的固化教学模式,思想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固定版本教材、课堂和教师灌输为中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传统做法;教学模式、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结构、考核评价体系简单划一;不仅课程体系、标准和考核机制缺乏弹性,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紧跟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做出及时计划调整,缺乏有针对性的、对参与企业实训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的研讨和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人才素质培训机制。学生离开校园来到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被动地接受与适应企业和社会复杂环境,学生缺乏走向工作岗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企业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岗位需求,与企业人才需求与合作产生冲突。2.新的教育环境带来思政课教学操作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单纯的学生身份转换为复杂的社会人身份。所处环境也由简单的校园环境转换为相对复杂的企业环境。新的教育环境给步入顶岗实习即将毕业的学生带来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教育操作难题。一方面,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企业环境下难以继续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身处企业和社会环境之中,原有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考核评价机制都变得不具有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企业环境中,真实的生产、销售过程及行业规范、企业文化等时刻影响和规范着学生。企业有自身的人才素质要求,他们希望实习学生能遵守劳动纪律、吃苦耐劳、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在企业环境中,学校对学生的集中管理已变为相对分散的管理,这样加大了社会大环境对其干扰的程度。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顶岗实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3.思政教育内容缺乏职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导向。为了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必须强调以技能为主线,以职业为导向,通过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行业企业合作、为社区经济服务来优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出来,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只定位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科式”人才,教学内容不少脱离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毕业生眼高手低、心理素质差、不了解企业文化、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无法适应岗位环境,不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就业状况不理想。究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学校一直以来闭门造车,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熏陶。不了解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规格、标准